• 24阅读
  • 0回复

在生活的感召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2-07
第8版(大地·副刊)
专栏:品书札记

  在生活的感召下
  布赫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特·赛音巴雅尔选集》,我听到这一消息后很高兴。
  特·赛音巴雅尔是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人,小时候家里很穷,受过旧社会的苦。解放后,才有机会上了小学、中学、大学。他十六七岁就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在党的关怀和培养下,成为用蒙、汉两种语言文字进行创作的很有成就的蒙古族作家和文学史家。
  《特·赛音巴雅尔选集》分四卷:第一卷为诗歌,第二卷为散文,第三卷为小说,第四卷为文学评论。这是从他已发表和出版过的二百六十多万字的作品中选出来的,约一百六十万字。
  特·赛音巴雅尔是个多面手,既写诗歌、散文,也写小说、文学评论和电影文学剧本,还编写文学史。他的作品思想性强,生活气息浓郁,语言优美,富有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他的作品题材比较广泛,大多写家乡的草原,也写其他少数民族地区以及祖国内地,还有一些描写在国外参观访问的散文、特写和游记。他的作品比较朴实,感情真诚,使读者感到真实和亲切。
  特·赛音巴雅尔长期生活在蒙古族聚居区,成长在蒙古族母语环境中,从小学到大学都是蒙语授课,所以他对本民族的语言文字掌握得非常丰富,运用自如。他的早期作品大部分是用蒙古文创作的,尤其是选集第一卷的诗歌几乎都是用蒙古文创作的。我认为: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创作,最能体现本民族的心理素质、思想感情和文化底蕴。他为什么不用汉文写诗歌,而用蒙古文写诗歌,我想,原因可能就在这里。用母语创作的诗歌,译成汉文后,虽然译得很好,但韵味完全不同了,原味减少了。据说,他小学三年级时一句汉话也不懂。后来,他努力学习汉语言文字,便能用蒙、汉两种语言文字创作。他被调到北京,在中央民族语文翻译局工作期间,曾参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列宁选集》、《斯大林选集》、《毛泽东选集》和一些重要文献的翻译、审订工作;他还翻译出版过不少国内外文学作品。通过翻译这座桥梁向蒙古族地区的广大蒙古族读者传播先进思想文化。这一时期,他创作的文学作品,除了诗歌,大多用汉语文创作,以全新的角度观察和思考本民族历史和现实生活,使自己的视野更加开阔,使自己作品的影响更加扩大,把本民族人民的生活、劳动和爱情以及愿望、理想和思想感情的传播向更广阔的空间发展。当然,我们党的政策是要强调有自己语言文字的少数民族作家,特别是会自己民族语言文字的少数民族作家,一定要用自己的民族语言文字创作,但我们也不反对用其他民族语言文字甚至用外国文字进行创作。因为这不仅对少数民族作家本身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有好处,而且对整个少数民族走向开放,走向世界,加强与外界的交流,向外面的世界学习,对于各民族各国之间加强相互了解和交流,无疑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热爱家乡,热爱民族,热爱祖国,热爱新生活,统一在特·赛音巴雅尔的思想感情和文学事业中。他在中国作家协会民族文学杂志社工作二十多年,除了编好刊物之外,还做了大量的关于少数民族文学事业的组织、联络和指导工作,发现和培养了不少少数民族作家,推出了不少好的作品。关于他主编的系列三部文学史,即《中国蒙古族当代文学史》、《中国少数民族当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史》在社会上产生的影响和意义,我在《盛世修史》那篇文章中已经说了,这里就不重复了。
  作家要深入生活,贴近人民,到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中去汲取题材、主题和诗情画意,在人民的历史创造中进行艺术的创造,在人民的进步中造就艺术的进步。江泽民同志最近指出:“历史上一切优秀的文艺作品,都是反映人民最深刻的心灵呼唤和时代最迫切的前进要求的作品,都是隽永艺术魅力与现实社会进步相结合的结晶,都是文学艺术家们的思想感情与创作灵感为时代和生活深刻感召的产物。正因为这样,历史上一切文艺巨匠们的作品连同他们的名字就代代相传,成为历史的不朽。”我衷心希望特·赛音巴雅尔同志更加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总书记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积极深入生活,通过这次编选出版《选集》,认真总结创作上的经验教训,肯定自己成就的同时,要找出自己的缺点和不足,然后取长补短,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此文为《特·赛音巴雅尔选集》序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