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生产专业化 基地规范化 通辽扭住“牛鼻子”建设黄牛产业大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1-07
第5版(国民经济)
专栏:农业结构调整典型选登

  生产专业化 基地规范化
通辽扭住“牛鼻子”建设黄牛产业大市
  编者按:通辽黄牛产业的壮大和肥城有机农业的兴起,都是依托产业化经营,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结构的调整。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的市场化引导给结构调整注入了活力,给农民指出了方向;而政府又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发挥了重要的组织协调作用,同时,他们通过科技示范、政策扶持等手段,为农民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帮助。
  本报呼和浩特1月6日电 记者郅振璞报道: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把黄牛产业作为大农业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和主攻方向,提出到2005年建设成养牛大市的目标。去年底,全市673.34万头牲畜存栏中,黄牛饲养量已达103.8万头,使通辽成为名闻塞北的黄牛大市。
  黄牛产业是通辽“十五”开局之年培育、建设重点产业的压轴戏。市委、市政府扭住牛鼻子主攻肉牛产业,力争“十五”期间新增黄牛100万头,黄牛饲养量达到200万头以上。他们首先从抓育肥牛生产入手,实现黄牛的增值增效。全市在实施“百户十万头育肥牛工程”基础上,去年新扶持17个重点村,每村40户,每户投入1.5万元,发展育肥牛。目前,全市出栏100头以上的已有403户,其中1000头以上的70多户,出栏育肥牛约15万头。
  扩大牛源、加快母牛扩繁基地建设,是通辽市建设黄牛产业的又一举措。全市重点抓了30个养牛基地乡、90个养牛基地村,10000个母牛扩繁户。各级基地均按照牛舍、窖池、饲草饲料相配套的原则,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生产能力。通辽新培育的优质高产新品种科尔沁牛,实施了“千头母牛胚胎移植工程”,已经移植500枚。同时也完成了15万头黄牛冷配。目前,全市良种改良种牲畜比重达94.28%,母牛头数已占41%,繁殖成活42.6万头。
  近3年来,通辽市投入养牛资金2.8亿元,其中去年就高达1.2亿元。为了推动黄牛产业,新三维公司、金锣集团等纷纷扩大肉类加工能力和保鲜肉等订单,为养牛户展示了市场前景。黄牛产业还带动了奶牛、生猪、禽兔三大产业的不断发展,全市畜牧业增加值大幅度增加,达到19.6亿元,占大农业增加值的30%;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81元,较上年增收150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