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年关莫忘设“廉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2-07
第10版(党的建设周刊)
专栏:本期聚焦

  年关莫忘设“廉关”
本报记者 崔士鑫
  “廉不廉,看过年;洁不洁,看过节。”这句话不无道理。春节就要到来,在祥和喜庆的气氛中,却不可忽视腐败的阴影:部分人利用春节大搞“钱权交易”,行贿受贿,严重损害了党风,毒化了社会风气。
  因此,春节在即,有必要再次提醒:年关莫忘设“廉关”。
  “年关”也是“廉洁关”
  古有“年关”一说,指穷人过年如过关。而今春节不再是“年关”,然而对许多干部来说,“年关”仍是考验是否廉洁自律的“廉洁关”。近年来,有不少干部因经济问题而走上了犯罪道路,分析他们的犯罪轨迹,许多人贪污受贿的“初犯”和“高峰”都发生在春节期间。
  徐凤娟,广东徐闻县原县委书记。最初大肆受贿始于1991年春节,当时收了3万元“红包”她还有点惴惴不安。但此后便“虎口”大开。在徐闻工作4年,4个春节都在徐闻度过。倒不是因为她能与民同庆,而是不愿错过“发财”机会:1992年收了15万,1993年收了20万,1994年收了18万。有时春节送礼的人竟然排成了队,她的司机用电话调度指挥,以错开送礼时间。仅过春节一项她就敛财60多万。
  戚火贵,海南东方市原市委书记。初当“一把手”也就是他当上国有西流农场场长时,第一个春节就收受了几十个红包,总计5万多元。从此,不收礼他就感到手心发痒,而且官做大了,春节收的“红包”数目多得他自己也说不清。
  最近伏法的马向东,自从当上辽宁省沈阳市副市长后,收受下级干部的“红包”也是集中在各种节日,最多的是在春节,往往一个春节下来,就有数十万元人民币的“进账”。
  “年关”也是“廉洁关”,一点都不夸张。
礼尚往来
有“玄机”为什么春节腐败现象如此集中?除了少数贪官有意借机敛财外,更多人是由于节日期间意志薄弱、放松警惕,而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便抓住了这种心理。
中国人讲究礼尚往来,逢年过节送点年礼已成传统习俗。许多平时对不正之风还有几分抵抗力的干部,这时也有“过节不要扫兴”的心态,思想上放松了反腐倡廉这根弦。有人认为礼尚往来,太较真了没意思;有的认为“一年忙到头,收这一次也没啥”;有人推阻再三,却顶不住进贡者“过年了,一点小意思”等甜言蜜语。于是不少人就抓住这一机会,从送特产到送礼品,从送礼品到送“红包”,档次越来越高,分量越来越重。只要收了一次,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一发而不可止。在一片“拜年祝福”声中,一批又一批干部就有可能被拉下水。
河南鹤壁市原市长朱振江,其堕落就是从逢年过节收礼品开始的。他在自白书中写道:“过年过节,自己收点同志们送的钱物,觉得好像没有什么大不了的问题,朋友往来,人之常情嘛!”正是这样的“人之常情”,最后使他因受贿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2年。
因此,这些看似简单的“人之常情”背后,往往隐藏着送礼者种种不良的心机。一名行贿者事发后“总结”说:贿赂也是一门“科学”,贿前要认真思考,抓住“机遇”,春节就是一个“机遇”,要把握住这个“火候”,送礼的理由也要站得住脚……
如此费尽心机送礼、送“红包”,当然不会白送,其目的不外乎是为了从掌权者那里获取实惠,捞得往往是违纪违法的好处。这样一来,春节这个一片祥和的节日,就成了最易滋生和蔓延“权钱交易”的时节。
过好“转变作风年”
怎样防止这种现象?
  一是“早打招呼,少犯错误”。各级党政机关应尽早向所属干部打好招呼,纪检监察机关要主动出击,提出要求,先在思想上设一道“廉洁关”。要用活生生的反面事例教育干部,让他们绷紧节日反腐倡廉这根弦。二是确立制度、明确责任。要把这方面的行为规范要求和惩处量纪标准作出明确规定,并作为领导干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责任制的重要内容,节前部署,节后检查。三是加强监督,群众参与。虽然一些人可以借拜年之名,掩盖行贿之实,但腐败现象总会有蛛丝马迹。谁来“拜年”、到谁家“拜年”、拿什么“拜年”,群众都心里有数。有的地方要求干部年后要如实填写节日期间上门“拜年”者的详细情况等的“节日期间廉洁自律情况汇报表”,并公开让群众监督,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中央提出要把2002年作为“转变作风年”。一年之计在于春,怎样让广大干部过好“廉洁年”,理应成为今年反腐败的第一个重头戏。因此,过年莫忘设“廉关”,“转变作风年”不妨从怎样过好“廉洁年”抓起。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