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一个年年全面完成生产计划的纺织女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5-10-12
第2版()
专栏:

一个年年全面完成生产计划的纺织女工
续磊
上海有一位优秀的纺织女工,她的名字叫杨玲英,是国营上海第十六棉纺织厂准备车间的筒子工。从我国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开始的第一天起,她每年、每月、每天都能全面地、超额地完成国家的生产计划。在准备车间筒子工中,她的产量最高,并能百分之百达到质量标准,几年来除公假产假外从未缺过勤,在节约及其他方面的成绩也是优良的。
现代化的纺织生产中把棉花变成布,要经过许多工序:把纺出来的细纱用来织布时,必须经过准备车间,先把细纱做成筒子,再做成经纱,然后经过穿扣、浆纱,就可以上织布机了。筒子间工作的成绩好坏,对布的质量影响很大,如果筒子纱的疵点很多,织出的布面上就会出现许多圪塔、小洞洞、纱弓头和两三根纱并在一道的现象。杨玲英在筒子间工作,将近三年,在她所做的筒子纱里从来没有检查出过一个疵点。
杨玲英今年二十五岁,现在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了。她不大喜欢讲话,只知道埋头工作。几年来,尽管整个生产水平都在不断提高,她的产量和质量成绩总是第一名:别人一天做六袋多细纱管,她能在保证质量百分之百的条件下做到八袋多,而且还在继续提高。接头的回丝行政指标是三吋长,杨玲英的回丝只有两吋左右,接一个头就能节省一二吋纱。她使用工具也很细心,打结头的剪刀一般工人至少一月调换一次,而她一把剪刀可以用到一年。由于她在生产上的突出的成绩,从一九五三年起,接连两年被评选为上海市的纺织工业劳动模范;今年又被选为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
杨玲英的生产一向很好,开始工人们说她是天生的手脚快,当然并不是这样。一九五二年,杨玲英去观摩学习了兄弟厂的先进筒子工作法,回来又根据自己的经验动脑筋,使操作方法有了更多的改进。一九五三年,杨玲英被评选为劳动模范时,工人们都说她的生产是真好,无可非议;可是杨玲英的先进经验没有及时总结推广,究竟她生产好的诀窍在哪里,还是个谜。有些急于学习的工人兴致勃勃地跑去问杨玲英:“你的工作是怎么做法的?”当时没有得到满意的回答。因为杨玲英也只是心里有数、嘴里却说不出,她只能回答:“呶,你看,我就是这样做的。”这是不能满足急于求知的人们的,于是出现了抱怨和不满的话。有人说劳动模范架子大,不肯教给别人。
厂工会委员会晓得了这一情况,在一九五四年初,启发和帮助杨玲英总结了她的先进工作经验,发现杨玲英不但认真学习和执行了筒子工作法,而且还有一些新的创造。她的工作方法主要是能按机器动作的规律进行操作,简化动作、节省时间,各种操作能很好配合,有顺序、不慌乱,每个动作都一丝不苟。
总结出经验来以后,厂里专门成立了推广小组。在推广过程中,杨玲英把自己的工作方法表演给大家看,并耐心地教每个工人怎样做和为什么这样做。这时,工人们中间开始改变了对她的看法,积极地学习先进工作法,因而整个车间的产量质量都有了显著提高。一九五四年第一季度修改定额时,车间定额提高了百分之二十。这一来,许多工人不但从心里佩服她工作做得好,也看到了杨玲英更多的优点,特别是她工作专心、一丝不苟的负责精神,得到工人们的一致称赞,大家都说:杨玲英生产时真专心,再大的响动也引不起她的注意,总是埋着头紧张地工作。还有的工人说杨玲英能主动克服困难,比如有时拿来的细纱管纱头松下来很难做,有些工人总是抱怨细纱间,杨玲英不但不抱怨,而且坏的细纱管在她手里照样做得很好,从没有因这些客观原因降低过质量。
杨玲英不但自己生产好,还善于学习别人的优点。有一个工人邬阿毛采用一只手拔两根筒管的方法,她看了觉得很好,可以减少一个动作,就虚心地向他学习。又有一次,她听说另一个班的工人唐兰英用一种新的接头法可以减少回丝,也马上跑去学习。国营上海第五棉纺织厂有人研究用拉头的方法可以避免脱节,厂里派她去学,她就很高兴地去学了来。
杨玲英是党员,又是团的小组长,她总是积极响应党和工会的号召。一九五三年厂里进行重视质量的教育,提到筒子间质量的好坏对整个产品质量的重要作用,杨玲英牢牢记在心里,非常关心小组的生产质量,组里出的坏筒子一多,她就着急起来。在团的小组会上,她常向大家提到:如果坏筒子多,就要多出次布。二等布每匹要少卖一元三角,这样一年要给国家造成许多损失。又有一次杨玲英很激动地告诉大家,她在布店买布的时候,听顾客批评说:“这布为什么这么坏?”她听了像批评自己一样,非常难过,红着脸走出布店。她就这样用亲身的体会启发大家保证质量。
几年来,杨玲英的生活起了许多变化,由一个姑娘成为两个孩子的母亲,但她生产上的优异成绩始终不变,并在不断提高。几年前,工人们看到她工作做得又快又好,有的人拼命追还追不上,有些年纪大的工人又是着急又不服气。着急的是再不提高生产,同杨玲英比起来要越来越落后了;不服气的是,杨玲英是个没结婚的小姑娘,回家后生活上有妈妈照顾,不用缝衣不要烧饭,又没家庭负担,当然生产会好啰!可是杨玲英不久就结了婚,很快又有了孩子,她的生产还是照样好。有些生活经历多的工人还是没有完全服气,又说:“杨玲英虽然结了婚生了孩子,可是自己不喂奶,当然不会影响生产啰!”一九五四年底,杨玲英的第二个孩子又诞生了,这次是她亲自喂奶,每天把孩子带到厂里的托儿所。为了不影响生产,她利用吃饭的时间给孩子喂奶,总是匆匆地吃过饭就到托儿所去,等她回到车间,顶多只开车五分钟,这样就不会因预备工不熟练而影响产量和质量。她就是这样兢兢业业、认真负责地对待着自己的工作。铁一样的事实,终于使所有的工人都服贴了,一直观察到最后的工人也不得不说:“没话讲,人家杨玲英硬碰硬生产就是好,只有好好向人家学习。”
自从杨玲英的先进生产经验推广以后,工人们由不习惯到习惯,由难变易,现在新的工作法已为车间绝大部分工人所掌握。杨玲英成为筒子工人的榜样,整个筒子间的生产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一九五四年评选模范时,筒子间又新出现了两个先进工作者,质量能经常达到百分之百的也不止杨玲英一个人了,有些上进的工人,动脑筋进一步改进了生产。大家向杨玲英学习,杨玲英也向大家学习,她们就是这样互相学习、开动脑筋,把生产不断提高到先进的水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