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冬季到台北来看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2-07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台湾一月印象

  “冬季到台北来看雨”
本报记者 连锦添 陈晓钟
  编者按: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中华民族进入21世纪的三大任务之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为使广大读者进一步了解台湾、了解祖国统一进程,从今天开始,本报赴台驻点记者将把他们采访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写成“一月印象”,每月一次与大家见面。
淅沥的冬雨,追逐着行人匆匆的脚步,飘洒在这个都市的每一个角落。怕冷的台北姑娘,纷纷系上了厚厚的围巾。
  天气虽冷,新闻却很“热”。电视有十几个新闻频道,滚动播出,报纸每天上百个版面,记者们还埋怨采写的稿件上不了版。新闻界你追我赶“挖料”。政治、名人新闻,最为抢手;电脑彩票、绯闻与八卦消息,沸沸扬扬。两岸关系新闻,则是各媒体不可缺少的重头戏,拥有大量受众。
  台北出租车司机的善“侃”不输于北京“的哥”。从民俗到选举,从大陆到台湾,什么话题都不避讳。“的哥”苏先生,父亲是河北宛平人,与记者很快认了老乡。“老家的事情从父亲的口中都知道,一是卢沟桥,二是打响抗日第一枪。”他的话语颇为自豪。谈到两岸关系,他深为不能实现“三通”遗憾。“的哥”卢先生,地道的本地人,对有些人玩政治耽误民生很反感。以前他每天干15小时能挣4000台币,如今只能挣2000多台币。他说很希望开放大陆人来台旅游,游客多了,挣钱机会自然会多些。
  南投县鹿谷乡冻顶山,苏姓茶农从闽来台,从14代到今已是24代了。一家人拿出精装成册的族谱对我们说,他们生长在台湾,但是根在大陆。回家休假的苏道正先生在县里任公职,不能回大陆探亲。“明明是一家人,为什么要分成两家?”话语中带着不满与无奈。他的侄子则已挣脱约束,到北京工作,还买了房。
  两岸民间交流在热心人士的推动下,如同雨后春笋。在台举办以中华文化为特色的活动,往往引起轰动。20多位黑龙江冰雕师来台制作的“北国梦幻冰雪展”,观众人数可望突破100万人次。正在举行的“圆明园重现台湾”石佛青铜珍宝展、“中华恐龙大展”也紧紧抓住了人们的视线。尤其是23件恐龙化石及200多件史前珍品迈过海峡,让台湾人大开眼界,参观者排起了长龙。
  近来,台湾当局不断进行蚕食渐进式的分裂活动。如以“通用拼音”取代汉语拼音;修改中小学教材,以“认识台湾”为名灌输分离意识;眼下又在搞“台湾正名”,要求官方机构和社团涉及“中国”字眼的,“能改就改”。然而,发展两岸关系,求和平,求安定,求发展,始终是台湾的主流民意。一位退休教师告诉记者:“搞台独没有出路。别看有人闹得很,但台湾的老百姓心里有数。国民党副主席吴伯雄在接受我们专访时说,两岸的文化、血缘关系是谁也不能抹杀的,希望通过交流、互动,最终达到统一的目标。
  在台期间遇到两个新闻事件,很能说明问题。
  台湾居民的旅行证件封面将加注“台湾”字样,引起强烈批评。国民党负责人指出,“做这种举动是非常危险的事”。许多人认为此举不智,因为拼经济、重民生、求安定才是台湾的当务之急。“想化整为零,积小变为大变搞‘台独’,只会带来纷扰与不安。”一名公司职员对记者说。
  人们迫切期盼两岸僵局柳暗花明。钱其琛副总理在纪念江泽民主席对台重要讲话发表7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在岛内引起强烈反响。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希望台当局重视这个讲话,检讨“三不通”政策。他说,“如果台湾继续漠视大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就是错估两岸情势的发展”。许多“在野”人士敦促当局对“三通”和两岸经贸交流提出弹性的政策,不要错失良机。次日台北股市上涨100多点,也是广大投资者无声的反应。
  总之,放眼神州,中国统一的人民意志浩浩荡荡,沛然莫之能御。
  (本报台北2月6日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