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3阅读
  • 0回复

她为友谊辛勤耕耘——忆班达拉奈克夫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2-08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外交官亲历

  她为友谊辛勤耕耘
  ——忆班达拉奈克夫人
  张联
  斯里兰卡已故总理西丽玛沃·班达拉奈克夫人是一位传奇式人物。她1916年出生于锡兰(现名斯里兰卡)康提山区一个贵族家庭,1940年与后来成为锡兰总理的所罗门·班达拉奈克结为伉俪。1959年,所罗门·班达拉奈克在总理任上遭暗杀。为了丈夫未竟的事业,班达拉奈克夫人毅然登上政治舞台,出任自由党主席。1960年她领导自由党赢得大选,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女总理。执政期间,她坚持丈夫在世时制定的和平自主的外交路线,继续积极发展对华友好关系。她曾5次访华,1972年访华时,代表斯里兰卡儿童向中国孩子赠送一份珍贵的礼物———小象“米杜拉”(僧伽罗语“朋友”之意),在中国成为家喻户晓的佳话。中国人民亲切地称呼她“班夫人”。
  我初识班夫人,是1962年底她作为科伦坡会议亚非六国代表来华调停中印边境冲突的时候。这是班夫人首次访华。只有短短几天,一件小事却给她留下深刻印象。班夫人抵京时正值北京隆冬,周恩来总理亲往机场迎接。来自热带国家的班夫人一下飞机,就被凛冽的寒风冻得有些发抖,周总理立即上前帮她披好围巾和大衣,这让班夫人非常感动。此后每当提起这段经历,她都充满对周总理的感激敬佩之情。
  1964年,周总理访问锡兰,问班夫人需要什么帮助,班夫人希望中国为锡兰援建一座国际会议大厦,以迎接1976年8月在科伦坡召开的第五届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周总理当即慷慨答应。虽然中国刚刚度过3年困难时期,不久又开始了“文化大革命”,很多项目被迫停工。但是在周总理的亲自关怀下,1970年10月开工的这项工程,却高质量地于1973年5月按时竣工。为纪念已故所罗门·班达拉奈克总理,大厦命名为纪念班达拉奈克国际会议大厦,简称“班厦”。雄伟壮丽的班厦自落成以来,一直是斯里兰卡举行重大国际和国内会议的场所,也是招商引资的展览会的重要地点,甚至许多斯里兰卡青年将这里选为他们举行婚礼的地方。美丽的班厦作为科伦坡市的一景,至今仍是各国游人来访的必到之处。班夫人多次向我讲述周总理决定无偿援建纪念班达拉奈克国际会议大厦的经过。她说,这是周总理送给斯里兰卡人民最好的礼物,是斯中友谊至高无上的象征。
  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驻斯使馆为了改善办公和居住条件,选址建立新馆舍。当时斯有关部门为我们提供两处备选地皮。班夫人得知后,特地派人给使馆捎话说,国会旁边的地皮潮湿低洼、地基不稳,不如选用班厦对面的那块。根据班夫人的建议,中国驻斯大使馆建在了班厦对面,两处建筑交相辉映,象征着中斯两国人民的紧密团结。
  1991年至1993年我出任驻斯里兰卡大使,对班夫人有了更多的了解。当时她已年逾古稀,因担任斯议会反对党领袖,案牍劳累可想而知。但是每当中国访斯代表团提出拜会班夫人的请求,她都一定安排接见。中国使馆举行的活动她也必定参加。1992年我驻斯使馆举行国庆招待会,当时班夫人中风初愈,我们以为她来不了,没想到她却在女儿的搀扶下出席了招待会。当我向班夫人表示感谢的时候,班夫人深情地回答说:“中国的国庆招待会,我一定要参加。我同中国朋友在一起感到十分愉快,因为中国总是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小国,尊重别的国家。我相信中国对斯里兰卡人民的感情是真诚的。”
  不论班夫人执政还是在野,我们对她的尊重和友好感情始终如一。班夫人身患疾病,一直行动不便。每次出席中国使馆举行的活动,我都亲自搀扶她。班夫人曾打趣地说:“你这么照顾我,真和我的女儿一样啊。”1997年班夫人出国治病。当时有的朋友建议她去发达国家检查,但她却表示“除了中国,哪儿都不去”。中国政府为班夫人选择了最好的医院和最有名望的专家,精心医治。经过一段针灸治疗后,她开始能脱离轮椅站立,并能短距离地行走了。回国前,李鹏总理在钓鱼台宴请班夫人,她下车后,拒绝别人搀扶,一连走了十几步,坚持自己走向李鹏总理。
  1993年底,我离任回国前,班夫人在家中接受了我的辞行拜会。几天后,她又率自由党几位领导人在斯议会设宴正式为我饯行,这对一名离任大使来说是少有的礼遇。席间班夫人起身讲话,盛赞斯中两国友谊,动情之处,竟流下热泪,哽咽得说不出话来。
  1999年12月17日,我作为中国联合国协会常务理事参加联协代表团访斯。83岁高龄的班夫人当时行动不便,甚至与别人交谈都须通过秘书“翻译”,但她仍在寓所接见我们。没想到这次会见竟成永诀。2000年10月10日,班夫人在参加她的家乡选区议会选举投票后,返回科伦坡途中,突发心脏病,与世长辞。班夫人虽然离开了我们,但她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对中国人民始终如一的友好情谊,我们永远无法忘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