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2阅读
  • 0回复

正视学术界“不正之风”——访中科院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张存浩院士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2-08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正视学术界“不正之风”
——访中科院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张存浩院士
本报记者 任建民 廖文根
带着整个社会对学术风气的关注,记者近日采访了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协科技工作者道德与权益工作委员会顾问张存浩院士。
  学风不正应该正视
  近来,科技界的不正之风成了人们议论的热点,一些典型事件陆续被公布并得到处理后,有些人对我国学术界目前的状况十分关心。
  曾多年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的张存浩院士说:可以肯定地讲,绝大部分科技工作者的学风还是好的。但是,对于不良风气,我们应该正视。如果学风不正,想要培养一支又红又专的学术队伍是不可能的。不良学风“一旦蔓延,后果不堪设想。”
  “好的学风,世代传颂,正所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谈到“学术风气”,张存浩一开始就讲到了钱学森和卢嘉锡的科学品质:“老一辈科学家优良的学术传统,如舍身忘我的精神、锲而不舍追求创新的精神等,都是我们宝贵的财富。”
  学术界的不正之风有多种表现形式,张存浩认为首先是浮夸、浮躁,“这是一种急功近利的表现。”
  浮躁、浮夸的表现之一是“求量不求质”。张存浩说:“我审查过一些科学论文,有些确实是数据粗糙,经不起推敲。有些人为了追求数量,寥寥几个数据就凑成一篇论文,明显是滥竽充数。”
  浮躁、浮夸的另一个表现是“欺诈行为”。如虚报论文篇数;引用他人成果故意不加以标明;在自己的论文里不恰当地吹捧自己等。
  还有一种更严重的不正之风是弄虚作假,这在国外也叫“科研不端行为”,属于“旁门左道”的东西。张存浩介绍说,“不端行为”主要有剽窃、假造科研成果、篡改真实数据等行为。
  张存浩还发现,有些科技工作者利用作为评审委员的机会,看了别人的申报材料后抢先发表别人还未发表的新概念、新方法,“这是一种知识产权侵犯”。
  治理越早效果越好
  在学术不正之风被发现之后,当事人往往举出种种客观理由为自己辩解,周围也有些人为之说情。张存浩认为,内因才是主要方面。“外界环境,社会风气,立项、评审、奖励等机制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另外缺少鞭策、缺少教育等等也存在。但主要还是受不正当的利益驱使,唯利是图。”
  为了防止这些问题的发生,张存浩提出首先要加强教育。
  在初中、高中和高等学校应该加强道德教育,在研究生阶段进行科学道德教育。科研单位负责人不能推卸责任,也应该加强教育。
  还有,科研人员应该加强自律,自觉接受学术界、社会各界的监督,包括舆论的监督。相应地,要建立和完善内部或公开的监督机制和批评机制,这在我国目前还没有实行。张存浩认为不光要有批评,还得有一些具体措施,在什么范围内给予什么程度的惩罚,要很慎重。要惩前毖后,不能“一棍子打死”。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如针对不同程度的问题,个别谈话、亮黄牌、亮红牌等。
  “我觉得我们国家抓科学道德问题不算晚。国外认真地抓这个问题也就始于20世纪90年代。我们越早入手,效果会越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