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该保的一个都不能少——山东济宁市初步形成社会救助大格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2-11
第1版(要闻)
专栏:

  该保的一个都不能少
  ——山东济宁市初步形成社会救助大格局
  宋光茂 王鸿鹏
  济宁,享誉中外的孔孟之乡。在这片深受“仁者爱人”思想滋养的热土上,山东省济宁市初步构筑起一张社会救助网,帮助那些因突遇灾祸、久病不愈或下岗待业而陷入生活困境的群众。
  从“以钱定人”到“以人定钱”——
  社会低保,应保必保
  济宁市有近800万人口。2000年初,一次专项调查显示:全市最低生活保障对象达2.7万多人,实际保障只有9370人。农村低保虽然好于城市,但仍有3000余人应保未保。
  “消除贫困和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保障困难家庭的基本生活是党和政府的职责所在。古人还讲个‘足食民信’嘛!我们共产党人是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怎能看着‘衣食父母’无衣食啊!该保的一个都不能少。”在一次常委会上,市委书记贾万志动情地说。
  为实现社会最低生活保障应保尽保的目标,市政府确定,把原来“以钱定人”的方式变为“以人定钱”。各级政府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压缩行政开支,加大社会救助的投入比例,保证城乡低保所需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并且,随着保障层面的不断扩大和保障标准的逐步提高,逐年增加资金投入。
  2001年,全市城乡低保人数增加到52410人,覆盖率达到100%;城市低保标准由每人每月100元至120元提高到130元至156元;农村低保标准由每人每年550元提高到600元。全市各级财政支付低保金达2018.5万元。
  从“5197”到“绿卡救济”——
  临时救助,应助尽助
  今年1月28日,济宁市中区兴隆小区的居民孟宪生夫妇,抱着不幸从四楼坠下摔伤,住院治疗半年多的儿子回到家中。他们为挽救孩子的生命倾囊举债,花掉了17万元。面对家徒四壁和即将来临的春节,绝望中的孟宪生拨通了1605197(谐音“我要救济”)求助热线电话。当天下午,市民政部门的同志就把3500元现金送到他手里。孟宪生噙着眼泪直说:“今年的春节好过啦,好过啦!”
  济宁市开设应急救助热线,使那些突遇意外重大病灾,而又未参加任何保险的困难群众和遭遇重大变故的家庭及时得到政府救助,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
  市政府明确规定,市、县(市区)、乡(镇)分别按照每年不少于50万元、10万元、3万元的标准,设立政府临时救助资金,以解困难群众的燃眉之急。目前,三级政府设立的临时救助资金总额达632万元,已救助困难群众1552户,发放救助金120多万元。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国有资产的重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一些企业破产不可避免。但在企业依法进入破产程序至程序终结之前的长时间内,职工往往领不到工资,而企业又无力为职工办理失业保险,致使一些困难家庭的基本生活没有保障。
  为弥合这一社会救助的“缝隙”,济宁市推出了“绿卡”救助制度。对人均收入高于低保线20元以内的破产企业的困难职工,每人每月发给15公斤面粉、0.5公斤食油和30元现金。为了便于职工领取,还在城区专门设立了“帮困粮店”。目前,全市已为1922名困难职工发放了“绿卡”,投入“绿卡”救助资金87.64万元。厂长经理们称“绿卡”是企业的“定心丸”,企业职工称“绿卡”是“暖心卡”。
  由救助热线和“绿卡”救助构成的政府临时救助体系,及时有效地解决了社会救助的空档断层。这是济宁市实施社会救助的一大创新。
  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
  结对帮扶,脱贫致富
  城市设“救助市场”,农村建“救助基地”,是济宁市社会救助工作的又一特色。
  临近春节,正是服装销售旺季。付全东和妻子星期天一大早就来到秦庄“救助市场”,在他设立的童装摊位前忙碌起来。他和妻子都是济宁市火柴厂的下岗职工,1999年7月被纳入社会低保网。总不能靠吃低保过下去吧。正当付全东苦于一无门路、二无资金时,民政部门把他安排进“救助市场”经营,使他很快摆脱了生活窘境。
  付全东兴奋地告诉记者,他去年初就退出了低保,争取今年再退出“救助市场”,把摊位让给其他困难户,自己有了积累就另谋门路。
  “救助市场”是专为城镇困难居民建立的自救场所,政府免费提供摊位,并提供一定数额的启动资金,工商税务等部门免收一年各种费用。目前,济宁市建立“救助市场”20多处,1750户帮扶对象入市经营。其中,130户已经脱贫走出“救助市场”,走上自我发展之路。
  市长周齐认为,在社会救助工作中,既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与其“输血”,不如强化其“造血”功能。扶持困难群众走上自救脱贫之路,是从根本上救助社会贫困群体的有效途径。
  农村贫困户利用政府建设的“救助基地”,通过农业科技人员结对子帮扶走上生产自救的路子。
  邹城市在北宿镇建立的社会救助扶贫基地占地900余亩,拥有4栋智能温室、特色双连栋温室,高标准日光温室210栋。村民顾士真曾经是个特困户,自从承包了“救助基地”的一个3亩的温室大棚,一年多收入3万多元。北宿镇党委书记李景鹏介绍,已有120多户被救助对象进入救助基地承包大棚,先后甩掉了“穷帽子”。
  目前,济宁市各县市区都建立了3个以上体现本地特色的具有高科技含量的种植养殖基地,先后安排贫困群众4000余人。邹城市的万头养猪场,微山县的麻鸭养殖基地,梁山县的黄河滩涂种植基地等,都在扶贫救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3年来,全市已有3701户群众脱贫致富。
  1998年开始,济宁市连续3年每年抽调万名机关干部分批进驻全市1425个贫困后进村蹲点包村。通过结对子帮扶,90%以上的村建成了“五好村”、“文明村”,许多贫困户变成了富裕户。
  从“伸出五指”到“握紧拳头”——
  社会救助,形成合力
  把政府的“救”与社会的“助”结合起来,握紧“拳头”,组成一体,形成合力,建立统一协调、及时有效的运作机制,是济宁市的又一成功之举。
  济宁市政府成立了由分管市长任组长,民政、劳动、财政、工会、统计等22个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社会救助工作领导小组,对社会救助工作实行统一组织协调、统一救助范围、统一调配资源,统一管理监督。为了确保组织协调工作高效运转,设立了全市社会救助工作联络中心,建立了社会救助数据库。党政各部门之间及市区街道、社区之间,全部实现了微机联网,配备了专用软件。
  记者看到,在济宁市投资260万元设立的社会救助信息监测中心内,工作人员正在繁忙地录入、输出信息。全市所有的社会救助数据、发放的钱物及各地救助工作开展情况,都处于严密的监控之中。中心开通了两部救助热线,随时接处来自社会各方的求助和咨询。
  目前,济宁市已基本建立起以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为主体、社会救助为辅助、优惠政策相配套、临时救助为补充、社区组织为依托的“五位一体”全员覆盖的社会救助安全网。有力地保障了困难群众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促进了社会的文明和进步,维护了社会稳定,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赞扬。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