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阅读
  • 0回复

如何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福建省惠安县大公司参与土地经营见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2-11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一周视线

  本期关注:农业发展与农民增收
  如何在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同时,有效保护农民利益,增加农民收入,实现两全其美?是各地十分关心的问题。福建省惠安县通过引进大公司发展现代外向型农业,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对此,本报记者进行了专题采访——
  如何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福建省惠安县大公司参与土地经营见闻
本报记者 黄敬
  隆冬时节,记者走访福建省惠安县。这个传统的粮食产区,干部和农民的话题已明显不同于以往。
  “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最让人担心的是农业,最有希望的也是农业。”县委书记黄源水这样说。担心什么?希望又在哪里?黄源水说:“你们去看看惠安农民在忙什么吧。”
  新产品,新概念,新市场,农民眼前展开了一个新天地
  在“走马埭农业示范区”,满目翠绿不见尽头。农家女三五成群,正把成熟的“西兰花”收割装箱。
  “都是出口的。”一个中年妇女操着浓重的惠安话说:“除了这些,还有好多呢,荷兰豆、芦笋、秋葵、牛蒡。”
  印象中,闽南每年耕种三季,冬天地闲人也闲。“过去是‘稻薯麦’三季轮作。现在是一季稻三季菜,四季连着转。”一个小伙子说。
  一个巨大的暖棚里,一小片菜秧,沐浴在阳光中。“这叫‘碧玉黄瓜’,”一位技术员说:“每株可以长200米,结3吨黄瓜。”
  众人一片惊叹。他继续说:“这是西红柿,能长200米。每株能结1吨西红柿。那是南瓜,每株可以长15米,能结15个南瓜,每个重1.5公斤……”
  这些蔬菜新品种都是从日本引进的,西红柿有18个月生长期,黄瓜生长期16个月。技术员边介绍着四季恒温暖棚,边说:“现在蔬菜种植讲究新概念,叫‘无限生长’,不再是‘春华秋实’了。”
  另一个暖棚里长的是已成熟的西瓜。它个头儿较小,淡绿色的瓜皮,淡黄色的瓤。螺城镇村委会主任张桂聪说:“这一个大棚能结600多个瓜,全都出口。一个瓜1.5公斤,1公斤卖15块钱。”
  现在惠安每年蔬菜出口销售额达到7000多万元,农民嘴上讲的是“引进”、“出口”,还有“高利润”。
  面对世界市场,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改变产品结构,还要建立新的经营方式
  县农委的干部告诉我们,到目前为止,全县共建立96个种植业基地和101个养殖业基地,实现了“品种优良化,排灌自动化,作业机械化”。
  这些基地,土地经过精心改造。水利排灌系统、机耕道路网络和防护林带,南北交错,纵横有序,电气配套设施完备。耕地5亩一方,整齐排列,平坦肥沃。周围是绵延的芒果带、龙眼带、葡萄带和花卉带。
  如此大面积的土壤改造和大规模的经营活动,究竟是怎样实现的?
  惠安是闽南金三角地区著名的稻谷产区,传统的耕作方式,使“吨粮田”高产低效,丰产不丰收。转折发生在1997年。这年秋天,惠安县决定,在走马埭兴建现代农业示范区。自此,这个拥有4万人口、1万多亩耕地的地区,先后投入资金3000万元,完成了8000多亩耕地的改造和路、渠、林、电的配套。与此同时,引进了中绿公司和大清公司,来直接经营这片耕地。
  大公司进入惠安经营土地的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这个过程,是农民在自愿的基础上,和公司以经济合同的方式来完成的。农民将耕地的经营权租给公司,公司每亩耕地付给农民年租金800元,同时为农民提供200个劳务工日,每个工作日的工资十几元。
  公司从国际市场上取得供货合同,从国外引进优良品种、栽培技术和农业机械,组织粮菜轮作。公司还从国外引进技术和设备,建立了蔬菜冷藏加工厂,产品加工保鲜后全部出口。
  大公司的介入,推进了惠安农业现代化进程,也引领惠安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目前,有5家公司在惠安经营,他们建基地,创品牌。这几年,惠安的“中绿”、“森美”和“超大”,已成福建农产品知名品牌。
  传统生产中,土地对劳动力吸收有限,农民只是“半就业”。现在,土地高产出,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大大提高,每个农民每年可以在土地上工作200多天,每天“8小时工作”,在惠安农村出现了一个新名词:“农民职业化”。
  “面对世界市场,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改变产品结构,还要建立新的经营方式。”松溪村党支部书记陈海棠这样说。迄今为止,惠安农民已经把7万亩耕地租赁给公司经营。这大约占全县耕地的15%。同时,也有15%的农民成了“农业工人”。
  解决了“增收”这个问题,农民就愿意干
  改造传统农业之初,惠安县委、县政府重视两个问题:大规模经营的耕地能否提高产出?农民的收入能否增加?由此,他们把“市场导向”列为指导方针,能够体现这一方针的重要原则有二:追求土地综合效益最大化;坚持各方利益分配合理化。
  现在回头看,两条原则做到了。“粮菜轮作”使每亩耕地年均产值由1300元,提高到现在的1.3万元,平均利润也提高10倍;粮食单季亩产则由450公斤提高到520公斤。土地综合效益提高,经营土地的公司全都赚钱。农业在这里真正成了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产业。
  农民满意不满意?在松溪村,党支部书记陈海棠说:“过去种粮食,早稻400公斤,晚稻300公斤。市场上一担谷子48元。现在,把土地租给公司,一亩地一年600元。我们做工,一天13元工钱。以前一个农民一年收入才几百元,现在,一年有5000元。”农民增收了。
  副县长张建生说:“很多地方土地条件比我们好得多,有大片良田,也有人试图搞规模经营,但是农民不肯。为什么?因为农民增收这个问题没有解决。这个问题解决了,他们就愿意干;解决不了,他们就不愿意干。”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