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湘西农家用上了沼气,不仅变废为宝,还走出了生态环境恶化的阴影——沼气扮靓“芙蓉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2-11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湘西农家用上了沼气,不仅变废为宝,还走出了生态环境恶化的阴影——
沼气扮靓“芙蓉镇”
  本报记者 张毅
  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的王村镇,是条依河而建的老街,因为电影《芙蓉镇》而声名远扬,于是,更多的人习惯地叫它“芙蓉镇”。
  记者此番造访“芙蓉镇”,并非为了追寻那条满载历史的石板街,也不是为了品尝“胡玉清”制作的米豆腐,而是因为更有意思的事情。
  通向王村镇茶园村的山道旁立着“封山育林”的石碑。茶园村154户人家就在前面的山坳里。一座座木制的吊脚楼是土家族的标志。
  王成业家的房前屋后收拾得干干净净,厨房里也见不到柴火。女主人打开沼气阀门,一拧电子打火开关,灶头上就蹿出了蓝色的火苗,再一按开关,沼气灯就亮了起来。女主人高兴地说,以前一有空就到山上砍柴,每天收工回家还得带上一捆,做顿饭,熏得到处是灰,现在不晓得多轻松!
  原来,提供能源的是圈在猪舍里的那几头能吃能睡的大肥猪。猪舍下面埋着发酵池,发酵池连着储气罐,储气罐连着沼气灶和沼气灯。王成业说,这些猪每天排泄的粪便发酵后产生的沼气,供他们一家5口人做三顿饭绰绰有余。此外,沼渣、沼液还是上好的肥料,保证四五亩地的用肥不成问题。
  湘西是个山清水秀的地方。但这里生态环境恶化程度逐年加剧: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农户一年生活用柴草就消耗255万吨,1996年全州林业用地面积104.1万公顷,比10年前减少9.14万公顷;随之而来的是严重的水土流失,全州每年土壤流失3000万吨。贫困与环境恶化之间的恶性循环给秀丽的湘西笼上了阴影。
  事实证明,在这一带办沼气,是一条解决生存与生态协调发展的好思路。沼气真是废物利用,这玩意儿省工、省肥、省电,清洁卫生,有了它,环境清爽了,村民们也不“砍山”了。村民们指着四周的青山说,以前山上都是大树,后来都砍光了,要不搞沼气,这些小树也保不住。
  有了浩浩荡荡的参观队伍,寂静的山村热闹了起来。淳朴的村民像过节一样,喜气洋洋。这些沼气大都是政府帮助修建的示范工程。否则,一整套设施要好几千块钱,山里人家是负担不起的。修建这些沼气池,是农业部实施的“武陵区生态家园富民计划”的内容。这个计划的目标是“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
  在湘西地区,依托沼气搞的“生态家园”,有“猪—沼—菜”、“猪—沼—果”、“猪—沼—鱼”、“猪—沼—稻”等许多模式。在茶园村村民王永科家,记者就见到了“猪—沼—菜”的生态生产模式。庭院一角是一排整齐的猪舍,猪舍后面卧着两个塑料大棚。大棚里的辣椒和草莓长出了新苗,娇嫩欲滴。王永科说,用沼渣、沼液上菜,不招病虫害,产出来的东西格外新鲜。他扳着指头说,家里养了10头猪,沼气用来做饭烧水,侍弄点儿蔬菜水果,一年下来,足不出户,收入2万多元。这笔账算得大伙心里美滋滋的。
  在雨龙村,记者还参观了沼气保鲜库。据介绍,沼气贮藏的主要优点,一是成本低;二是保鲜时间长,利用沼气保鲜,水果保鲜期可由正常情况下的30天延长到150天,而电能冷藏保鲜期仅120天;三是保鲜效果好,沼气保鲜的失水率仅为3%。小小保鲜库为山区的果农解决了大问题。比如,猕猴桃在收获季节每公斤1.2元,而保鲜后能卖到3元左右呢!
  沼气为山区农村提供了廉价的生态能源,给农民带来了实惠,更有意义的是,它为贫困山区创造了一种更加文明的生活方式。(附图片)
  过去,湘西土家族农家只能用柴火做饭,烟熏火燎(上图),现在他们用沼气做饭,干净卫生(下图)。 李景明摄 压题照片:青山黛翠中的湘西土家族吊脚楼。 本报记者 张毅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