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阅读
  • 0回复

老家的春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2-14
第4版(大地·副刊)
专栏:

  老家的春节
  李业成
  老家的春节,味道就在于浓厚的民俗。而城市的年味,反而被现代文明给冲淡了。这不免叫人遗憾。因为春节是我们民族的传统节日,所以有非常浓的民俗文化。一个人如果从小受了它的熏染,那是不容易忘记的。因此,好多人长大进了城,过城市的春节,就感到没有那种味道了。就说贴春联吧,在乡间这是多么喜气洋洋的事,大门楼又高又阔气,一幅大红纸几乎是对折裁开,又宽又长,个头矮的还拎不起来。往那两扇大门上一贴,用扫帚扫平了,红红火火,气氛立刻有了,这才像过年!门头还要贴“福”字,乡间的门头高,“福”字裁得又特别大,把门头贴满,真有一种福气临门之感。进了大门,里面的所有的门窗还要贴,屋门贴春联,都是吉祥如意的话,看了心恣,听了舒服。还有,不只是粮囤粮仓上要贴,盆盆罐罐上也要贴,甚至一副家具、农具上也要贴。贴到哪里,哪里吉祥。比如,出门的碰壁上,要贴上一副“开门见喜”,炕头上要贴“身体健康”,堂前要贴“年年有余”,把这种喜庆气氛渲染得淋漓尽致。而城里就没有这种气氛了。有年老家捎来一抱春联,展开,浓墨饱蘸,令人欣喜,可贴在哪里呢?城里的楼房都是独扇门,怎么贴对联呢?令人为难,一副对联硬糊在一扇门上,实在叫人不忍心。罢了,门上贴一个“福”字还比较顺眼。所以过春节贴春联这一习俗,城市就没有乡间红火了。
  老家还有一个最大的年俗是赶年集,也叫赶会,南方有的地方叫赶圩。乡间过年是一个消费高潮,平时生活水平比城里低,所以过年就更讲排场,甚至奢侈。吃的、穿的、用的,尽力往家买,叫办年货。过年不但自家消费,还有七大姑八大姨春节闲着也要走动。亲戚面前更要讲排场,这年集便成了消费高潮。赶集的人几乎人山人海。年集,也有的地方叫赶耍集,耍就是玩的意思。年集上办年货,一般是大人的事,其他的姑娘们、孩子们、小媳妇们都是赶耍集,或者单买自己用的玩的东西,“姑娘要花,小子要炮”,就是这个意思。喜欢民间工艺的,喜欢吉祥物的、玩具的、年画的,每个人对年集都有浓厚的兴趣。年集只有乡间才有,城市就没有这种闲心闲趣了。好多单位农历二十八九才放假,都赶着往家奔。
  拜年更是乡间春节的一大风俗,这和城市又不同。乡间人热情,过年大门敞开着,热情迎送,无拘无束。不用开防盗门,不用按门铃,人与人之间无障碍,拜年的人有热情。再者,一个村子里住的,不是一个家族就是街坊邻里,过年不互相拜一拜,那还算什么乡亲?这种民俗加感情成分,拜年是一个重要内容。还有晚辈在外的,有的出息了,好多年没回家,不仅父母家人想,甚至全村的人都想,难得回家过年,老街坊都得拜一拜,了却彼此的心愿。一个村子的人,热情得像一家,特别是在春节,最能体会这种气氛。
  城市不能放鞭炮,在乡村则少不了它。鞭炮声、锣鼓声、高跷、秧歌、旱船,走村穿街,引得满村的人看故事,哪个村子都会出几个踩高跷的人才、跑旱船的人才,这是很多人在画上见过的。如果在乡间过春节,人也在画中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