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阅读
  • 0回复

新年钟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2-16
第4版(大地·作品)
专栏:

  新年钟声
  刘子章
  记得幼时,曾听老人们说,家乡钟鼓巷的寺庙里,原有钟楼一座,悬一口大钟,高两米多,重约万斤。每逢钟响,声闻数十里。据说那钟楼始建于明代,后来,由于日军入侵,钟楼于战火中毁于一旦,致使孤钟空置楼台。那时,我年纪尚小,也从未听到过钟声,只是感觉那钟声定是宏大、古老、神秘、好听,不失温柔淳厚的风度,敲来亦缓慢沉重,仿佛飘然从远古走来。余音萦绕,给人以想象神驰的巨大空间。
  写钟声的古诗,较为熟悉的当数张继的《枫桥夜泊》:“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表现的是一种落魄的孤寂和愁绪。还有《诗经》:“鼓钟于宫,声闻于外。”可见皇家的享乐和气势。李白的:“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余韵悠远。
  中国的寺庙、道观、庵祠处处皆是。
  凡寺庙大多有钟。由僧人撞来,听来空灵,余音袅袅,不绝如缕,高天云外,虚无飘渺。喜庆时敲来,是一种表达和纪念;悲伤时敲来,是一种安慰和悼念,其实,钟也有人赋予的喜怒哀乐、苦辣酸甜。
  我的家乡位于黄河边古老的小城,一日登高远望,暮霭苍茫中,但见大河东去,烟云轻笼,房舍隐现,唯见寺塔尖稍染余辉,耳边隐约钟声遥响。千百年来,这钟声伴随着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作为历史的见证,目睹了人间的生离死别、苦难辛酸,朝代更替、社会兴衰。这钟声早已与这里的人、这里的水、这里的房舍、这里的寺塔、这里的生活、这里的土地浑然一体,成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不知自何日起,钟声和新年牵手,悄然走来。如今的中国人,已习惯迎接新年的钟声了。我想,这应该是自电视机进入家庭之后的事儿。除夕之夜,家家的男女老少,大多围坐在电视机前,观看春节联欢晚会,一直看到钟声响起,就都一块跑出门去,放起了爆竹,伴随着电视上的钟声和欢呼声,新年来临。刹时间爆竹齐鸣,震耳欲聋。放完爆竹后,有的人熬不住就睡觉了,有的人兴致高,就继续聚在一起看电视、玩耍。
  中国很早以前就有守年夜的习俗,老百姓叫“熬年夜”。那时,还没有电视机,大多是聚在一起边吃花生、边嗑瓜子边聊天。内容也是古今中外、海阔天空。有时聊着聊着就开始打瞌睡,但要硬撑着到天色微明,赶快放爆竹,公历要贺年,旧历要拜年。放完爆竹就开始挨家拜年。
  印象较深的是在部队时,每逢除夕夜,就睡不着觉,战友们坐在一起,先是大摆各自家乡过年时,家家都要做的各种好吃的饭食,直说得馋涎欲滴。然后,又都不做声了,一个个眼睛红红的,思念故乡和亲人。那情景至今仍难以忘怀。
  最令人难忘的,要算是1999年和2000年的元旦和除夕夜了。据说那是跨世纪的时刻。触目皆是全国各地的迎接新世纪钟声活动。九朝故都洛阳白马寺、六朝故都开封相国寺都举办大型、隆重的迎千年撞钟活动,并邀请好多中外要人、名人参加。北京、上海、南京等地都举办了类似的活动。一时间东西南北,钟声四起,浩荡中国。
  新年的钟声标志着一个温暖宜人、万象更新的春天的来临。钟声不仅是辞旧迎新,它还是一种回顾和展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