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阅读
  • 0回复

水在古城流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2-16
第4版(大地·作品)
专栏:长城杯·新游记

  水在古城流淌
  杨斌庆
  千年古城丽江的居民,生活在古雅清丽的优美环境之中,满城的垂柳消融了城市的嚣闹,满街的流水轻吟着悠悠的小曲,大研处在寂静的幽梦之中。
  形成于宋末元初的丽江古城——大研镇,坐落在形似大砚台的台地上,城南又有神圣的文笔山,明代纳西土司木生白便取其巨笔大砚旺盛、地灵人杰之吉祥而取古城城名为“大砚”,古音“砚”与“研”相通,因此后来写成了大研。1997年联合国授予丽江大研古城为“世界文化遗产”称号。
  当我们漫步在大研街头时,发现大街小巷都有潺潺流水与我们相伴,垂柳掩映着各色的石桥,真可谓“家家泉水绕诗咏,户户垂杨入画图”。我们在一家小吃店就餐,小吃店就有这种恬静的情调,店门两侧还挂着云南大学中文系一位教授的一副对联:
河边幽坐对流水小桥绿柳红花品尝别有一番滋味;古城雅居听歌吟乐奏神怡心旷独享难得片刻人生。
  看来水是古城的灵魂。大研的水不是死水,而是流动的活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原来在城北的黑龙潭里,泉水迸涌汇集成潭,流经玉河桥时一分为三,形成西、中、东三条河流,继而又无数水流为经络纵横于古城,滋润着古城的生命。水是古城的生命,居民也珍爱这温润滋养了他们、熏陶了他们心灵气质的水。《东巴经》中有《迎净水》的仪式和经书,规定了若干不得使水污染的“禁律”,还有了“一潭一井三塘水”的用水办法。即靠近出水口的头塘为饮用水,头塘溢出的流至二塘的水洗菜,流至三塘的水洗涤衣物。这个海拔两千四百米的高原古城成为一座有着江南情调“高原姑苏”的水城,成为一座“东方威尼斯”!同时又是一座风韵独特的桥城,多达三百五十四座古老石桥,使丽江古城平添了许多古朴雅秀之美。更有甚者,古城的“桥市”成了丽江独有的奇观,人们在桥上交易,而且特定的桥卖特定的货,如西方街头的北石拱桥是“卖鸡豆桥”、南石拱桥是“卖鸭蛋桥”,等等。熙熙攘攘,生意兴隆。
  我们欣赏大研古城,发现整个古城结构没有方方正正呆板教条的弊病,而是依山就水,不拘一格,随地势水渠建房布街,房屋层叠起伏,错落有致,街道不求平直,曲径通幽。自然流畅,自由活泼,既有山城风采,又有水乡韵味。这是一曲抑扬顿挫的旋律,闪现着飘逸浪漫的灵动。“但疑技巧由天得,不必勉强方通神”。大研古城就是一件神韵十足的大艺术品。古城居民吸收了汉、白、藏民族优点,形成独具纳西民族特色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庭院建筑,清幽恬静、宽敞舒适。就是土司“木府”宫殿式建筑群虽然模仿了北京紫禁城的体制,但也不乏民族传统,木府不是“坐北朝南”,而是“坐西朝东”,因为东方属“木”,而“木”为纳西东巴教中的崇拜物;古城也不建城墙,因为木氏居于城中,筑城无异于把“木”“困”住,木府体现了纳西民族广纳多元文化的开放精神。我们对这些有特色的建筑文化饶有兴趣,久久不愿离去。
  突然下了一场雨,把我们这些漫步于街头的游人都赶到了屋檐之下,当我们回头看街道时,发现街道上铺设的石头被雨水淋过后出现了斑斓的色彩,十分好看,纳西人告诉我们,它叫“五花石”,古城的大街小巷全用这种红色角砾岩石铺成,晴天无灰、雨天无泥,既美观、又卫生。它与水泥街面相比,少了一点刻意,多了一点浪漫,少了一点现代,多了一点古朴。大研古城处处营造着艺术的氛围。
  随着我们对大研古城的了解,我们看到了他们卓越的智慧,清醒的头脑:他们的可贵之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对自身环境的百倍珍爱,才孕育出了一个返璞归真的文明古都,一个诗意盎然的人居环境。我想,人类在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中所以对自身生存环境无穷的污染和破坏,就是缺乏丽江古城人的清醒,人们能否在丽江古城的启发之下,少走一点弯路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