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关注“故园”父老乡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2-17
第4版(大地·评论)
专栏:新作鉴赏

  关注“故园”父老乡亲
  仝小改
  李明性的短篇小说集《故园》,鼓荡着乡野的风,以朴素的真实把我们再次带到了乡村的前场后院,让我们结识了毗邻而居的叔伯婶娘,那田那树,那风那雨,那沉重的叹息和满足的欢笑……这一切都像老人们讲述了许多遍的“云话”一样,熟悉而又亲切。
  我一向认为,生为农民、体味过农民种种苦难,并渴望所有的农民都能过上阳光灿烂日子的人,才有可能写出乡村的底蕴,洞悉“故园”的本质。李明性的经历和创作,让我更坚定了这种看法。《故园》这由“小人物的传记”构筑的百姓画廊,以淳朴、稚拙的乡土叙事方式,把作者半生对人世体验出的百般滋味抒写出来,为国人了解中原故土,为世人认识乡土中国,为后人解析这段历史,提供了真实鲜活的资料。
  在《故园》一书中,作者不刻意追求哲学意味与哲理化色彩,没有先入为主的概念,只是老老实实地写出他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尽可能原汁原味地传达出现实生活中农民的苦乐歌吟。在叙事方式上,深受民间艺术的影响。作者的故乡位于豫、鲁、皖三省交界处,地方戏曲品种繁多,河南梆子、河南坠子、曲剧、越调、二夹弦等地方戏曲在那儿十分活跃,说唱文学也十分兴盛。在《故园》里有一种鲜明的,具有民间剪纸、民间木刻、民间说唱文学特色的叙事风格——用口语化的乡土语言讲述一个又一个乡村故事,通过白描手法,以人物为中心,略去背景,凸显人物。
  《故园》中的老老少少、男男女女们在他们相对封闭的村场院落里,干着他们自己的活,说着他们自己的话,过着他们自己的日子。许多人物身上散发着浓郁的“在人间”的气息,印证着我们对人性人情的日常体验。就像从小草的摇晃、树叶响动里可以看见风的形状,从这些人求生路上的步履姿态,我们也可以确证一个时代的面目。读懂了这些人,也就读懂了一个时代。
  “老烈抢这个闺女,算是白捡了一个媳妇”(《老烈》);“嫂子一看照片上的兄弟比他哥长得气势,又是拿工资的公家人,就把娘家的一个妹子说了”(《石柱》);“念针嫁给火头,是因为火头符合‘都是庄稼人,不缺胳膊不少腿,五官齐整,不憨不傻,也没啥可挑拣的’这一条件”(《念针》);“朱先生对卖馒头女‘先生不嫌俺家穷’,问话的肯定回答,就为有些憨痴的满想找到了媳妇……”抛开以往对生活的简单框划,抛开对农民符号化的先见、定见,就会看到乡村这个舞台原本是这么的丰富驳杂,就会看到一种鲜活的生命状态有根有底的存在,它们远非用勤劳、淳朴、愚昧、落后这些抽象化的语言就可尽说尽解。
  《故园》中的时代已渐去渐远,而“故园”中的父老乡亲们将常伴我们。关注他们,就是关注我们自己;追问、审视他们的过去,就是为了构筑、建造我们的未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