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阅读
  • 0回复

文学的时尚与流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2-17
第4版(大地·评论)
专栏:文艺点评

  文学的时尚与流行
仲言
即写即发的网络比以往任何媒介都更敏感地反映着“时尚”与“流行”的口味,网站、书坊的作品排行榜也在鼓动着人们的消费心理。“流行,还是不流行?”“时尚,还是不时尚?”已是摆在作者和读者面前的必答问题,对这一哈姆莱特式问题的回答方式,似乎在某种程度上标志着人们与时代潮流之间的亲疏关系。
  “时尚阅读”与“流行品味”是客观存在的历史现象,文学在时尚与流行面前是拒是迎,作家与读者有着各不相同的选择。我们曾见到有作家为“畅销”二字所诱,改文风,换手笔,写出风格大变的流行作品;我们也曾见到有读者为“时尚”、“流行”的无形威压所屈服,气喘吁吁、顾盼连连,追星逐浪、手不释卷,到头来胸中积郁块垒万千,内心堆砌芜杂一片……作家与读者,这文学始终两端的重要参与者,都为这共同虚拟制造的“时尚”与“流行”累得精疲力尽,失了根本。文学,在热浪阵涌的时尚流行面前该如何选择定位?
  在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我们知道,文学作为更高的悬浮其上的意识形态,并非总与社会的经济发展状况一致同步;文学也同样不需要与现实的时尚潮流步调整齐、并辔而行。与文学作为自觉、理性的社会意识形态相比,流行与时尚更直接地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制约,面向普通大众口味的经济生产活动,直接感应着流行与时尚的最新动向,并进而影响和回应着人们普遍的社会心理状况。
  我们不能要求现实发生的所有经济活动都具有自觉和前瞻的历史意识,大量的经济生产只为消费大众最直接的需要而生产,大众的平均口味和直接需要任何时候,都有雅俗优劣之分。是对大众口味扬优抑劣,引导健康的流行时尚,还是被动顺应不良消费需要,见利投机中饱私囊?这是摆在作家、出版者和读者之间的关键问题,对这一问题如何作答,将关系着人们的道德良知、社会的整体风尚乃至未来的历史走向。
  一切投机、顺应不健康的消费心理的创作生产行为,都是在以社会的整体利益为牺牲的可耻行为。他们得到的只是个人的蝇头小利,社会付出的却是难以估量的沉重代价。社会是有机、连续的历史整体,这一无法弥补的损失将在我们日后的生活乃至后代的生活中逐渐显现出来。“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是自古而今的历史逻辑,不要使我们种下的苦果,让后代品尝,不要让我们埋下的蒺藜,使后辈遭殃。
  文学作为体现历史自觉的精神力量,承担着书写社会良心的责任。引导阅读潮流、创造健康时尚,是每一位文学事业参与者应有的责任和义务。在自由竞争为基本原则的市场运作中,文学应该在更高的自觉层面上涵容时尚、筛选潮流、引导方向。文学要以锐利的观察、灵敏的感受、卓越的智慧和深沉的爱心,分辨出哪些是时代激湍的一时飞沫,哪些是将长留青史的永恒瞬间,哪些是绚目一时的彩虹云霓,哪些是形成恒久影响的时代气候……
文学应该挖掘时尚流行之下的积极活跃因素,使时尚和流行成为经典。“舟行李太白,岸登谢灵运”,“家家井水,户户柳词”,东方的唐诗宋词创造了“传诵一时,芳泽千古”的经典时尚,莎士比亚在西方也树立了“不仅属于一个时代,而且属于所有时代”的源远流行。文学有时也应该与不自觉的市场运作保持一定的距离,文学要引导时尚、涵容潮流,而不要被时尚吞没、被潮流裹挟。
  在过往的时代,这样的情景并不鲜见:真正能够书写一个时代、并代表这一时代的作家,被拒斥在时代的时尚流行之外,他们在喧嚣的时尚潮流远处默默无闻、身影踽踽。历史,需要在这时尚与流行的潮声飞沫歇息下来好久,才蓦然发现她自己的真正娇子。一百七十年前的法国巴黎,一位来自外省的青年人正背负着做生意欠下的十多万金法郎的债务,靠一杯接一杯的苦咖啡昼夜不歇地写作着,在“才子”频出的巴黎,乔治·桑注意到了这位外省青年的写作意义,她在给朋友的信中说:“在众多的作家中,他并不显眼,但我认为这位名叫巴尔扎克的人将会为我们留下些什么。”这是又一种文学大师契入历史的方法,他们以对所处时代的时尚流行的自觉反动,进而跳跃进入未来时代的真正主潮之中。
文学是时代的水文观测站和水流调节站,它不应把海边的飞沫和近海的浅浪当作历史记录加以保留,它要在时尚与流行的更深更远处触摸来自大海深处的潮流涌动。它一边观测、一边调节,一边梳理、一边引导……文学与社会诸多要素一起,为社会在现时和未来能够有更好的生存环境而发挥着自觉的历史作用。所有的努力调节与引导,都使大海在未来成为子孙后代们真正的母亲和故乡。
我们的后人将呼吸着健康的时尚空气,品味着即将成为经典的流行作品,构建着自觉、合理的社会运行模式,文学艺术大师们,将幸福地被同时代的人们认出并珍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