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给孩子一片蓝天——评彭俐的儿童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2-17
第4版(大地·评论)
专栏:

  给孩子一片蓝天
——评彭俐的儿童诗
谭旭东
“中国当代儿童诗世纪诗丛”,集结了当代儿童诗老、中、青三代诗人的佳作,展现了我国当代儿童诗创作的成绩。在这套诗丛的作者中,诗人彭俐的诗集《剪一缕阳光》颇具新意,给人一种意外的审美收获。
80年代,一些新儿童诗人以颇为“繁复”的语言,以多角度多手法反映了新时代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儿童诗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不少以儿童话语儿童视觉抒儿童之情的真正的儿童的诗。
彭俐虽不能算作以上提及的80年代儿童诗中坚之列,从他的儿童诗创作看,他应当归于90年代中期以来出来的实力派。其诗作对儿童诗的本体特色有较为出色的发挥。《再见,杰西卡》就是彭俐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是诗人对美国一位7岁女孩驾驶飞机飞上蓝天但不幸遇难的一支挽歌,但更有诗人对7岁女孩的勇敢、独立的精神的礼赞。这首诗区别于传统儿童诗的语境,以全人类的眼光去理解儿童,发现儿童。诗人“不再把自己装扮成孩子,去俯就他们,迎合他们”,而是歌咏儿童人生,发掘儿童的独立的人性美和创造力。
彭俐在谈到儿童诗的创作时说过:“我始终在想,我面对的读者,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一个有感觉、有头脑、有天赋的生灵,‘儿童’两个字不能代表他(她)的全部。我们把儿童看浅了,看简单了,只能说明作者自身的浅薄。”当代儿童诗坛曾有一个误区,即许多儿童诗诗人习惯于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去俯瞰儿童,他们把“妇女”与“孩子”都当成了成年男性的“附属品”和“保护品”,并以此去显示他们的“爱心”。在这些诗人的眼里,孩子应当听大人的话,做一个“乖孩子”,他们忽视儿童个体生命的独立的价值,因而扭曲了儿童天真淳朴的个性,抹杀了儿童的天赋和创造力。正是因为这样的作品的教化,许多儿童都违心地去学会“听话”,但是他们缺少想象力,也缺少创新精神,却多的是依赖思想和脆弱心灵,他们的性格缺少棱角,像一颗颗鹅卵石躺在生活的沙滩之上。
彭俐还创作了一些格局很小的抒情味很浓的儿童诗短章,如《剪一缕阳光》、《雨季》、《听,柳树发芽了》、《小树》、《秘密的约会》、《雪》等。这些诗多披露诗人的儿童生活体验,在语言上打破了儿童的口语化模式,不再使用铿锵鲜明的具有音韵节奏美的朗诵话语,而是多用奇巧的比喻,拟人甚至通感象征的修辞,使诗语言在明朗中显示出含蓄的美。
彭俐并不是那种丰产式的诗人,彭俐是那种沉静踏实创作的诗人,他总是在努力着,努力建立自己的诗观形成自己的特色,相信他会不断突破自我,走向真正的成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