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阅读
  • 0回复

少一点重复行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2-18
第4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文化点评

  少一点重复行吗
杜永道
  文化点评有时候,打开电视,屏幕呈现出一个演绎人物的电视剧,就赶紧换台了。为什么呢?因为已经看过摹写此人的电影,还观赏过刻画他的电视剧。事迹早已“眼”熟能详,没点儿新鲜感,实在不想再“复习”了。看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往往也有同感。一看剧名,顿时兴味索然,边叹口气,边转换频道——这段史实也已在类似电视剧中领略过,即使“大腕儿”领衔、明星云集,也让人倒了胃口。
  这种选题的雷同,可以称之为“同一化”现象。
  “同一化”,不仅削弱了观众的兴致,也是繁荣创作的销蚀剂。若流行繁衍,势必导致选题范围狭窄化,遏抑电视剧剧目的多样化。
  其实电视剧选题的空间是极为广阔宏富的。就说上文提到的历史题材吧,只要翻开厚厚的文学史,便会惊叹,浩瀚的古典文学大海中,先秦两汉至唐宋元明清,诗歌、传奇、笔记、戏剧、小说乃至史书中,有数不尽的如满天繁星一般的故事和人物。不少为百姓所熟知,更多的在书本里沉睡了千百年,目下只在中文系的课堂上和专家的论著中偶现身影。这“百宝箱”中有多少奇珍异宝啊,拣出来洗濯打磨,必能光华四射!这巨大的宝库有待艺术家深入开掘,向新世纪的中外观众展示民族文化瑰宝的精深微妙与璀璨夺目。为什么非绕着几个人物、几段历史、几部名著做文章呢?更不用说,新时代日新月异、万花筒般的生活中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原料”了。
  陷入“同一化”泥沼的初衷,不过是为了“搭快车”,提高收视率。然而从观众欣赏心理剖析,恰恰适得其反。
  欣赏文艺作品,有点儿像吃饭。大观园的厨娘柳氏说:“细米白面,每日肥鸡大鸭子……吃腻了肠子,天天又闹起故事来了,鸡蛋,豆腐,又是什么面筋,酱萝卜炸儿,敢自倒换口味。”柳氏这一番怨嗟,恰好道出了人们欣赏文艺作品的心理规律。“倒换口味”才有新鲜感,才有诱人的香味儿。天天吃“肥鸡大鸭子”谁不腻味?所以司棋琢磨吃“炖得嫩嫩的”鸡蛋,春燕想起“炒面筋”,晴雯让厨房做“炒蒿子秆儿”,都喜欢变着花样儿吃。
  题材重复观者必少。“同一化”还表现在电视剧的“类”上。比如,一部写都市人情感生活的电视剧“走红”了,略俟时日,似曾相识的电视剧便春笋般破土而出:这个台推出纪实性侦破片,那个台不久也“创意”了同样的刑警破案系列。或许制片人看到某种戏“走红”,窥见受众心态,也想迎合一下,“火”一把。但是,赶潮流终归“赶”不出艺术精品。
  荧屏上的剧目,有时候让人感觉没有就没有,有了就一大片。
  效颦的事是无法杜绝的,也许有的还不错。但对百姓来说,西施多于东施则观众喜,东施多于西施则观众愁。
  诚然,不光电视剧如此。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