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深化认识 充实内容 提高效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1-07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

  深化认识 充实内容 提高效果
——经济学家刘国光、魏杰、李晓西谈扩大内需
本报记者 田俊荣 刘韬
  扩大内需 战略方针
●从长远来看,在防范金融风险和通货膨胀风险的前提下,还应当进一步保持货币供应量的适度快速增长
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特邀顾问刘国光教授说,扩大内需不是我国应对国际经济金融波动的权宜之计,而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方针。它有利于充分发挥我国国内市场巨大的优势,有利于我国减少对外部经济的依赖,增强抵御国际经济金融风险的能力。因此,必须在千方百计扩大出口、增强外需对经济拉动作用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扩大内需。
从长期来看,我国扩大内需方针的内容还需要不断充实和完善。以需求方面的调控为例,要扩大消费需求,有关政策必须多管齐下、形成合力。一要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提高居民收入、消除后顾之忧,改善居民的就业和收入预期;二要完善收入分配政策,缩小收入差距,提高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三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乡消费环境;四要提倡居民转变消费观念,在保持勤俭传统美德的同时,适当鼓励“寅吃卯粮”,鼓励消费信贷;五要清理各种卖方市场条件下出台的抑制消费的政策;六要开辟旅游、电脑等新的消费领域。
扩大消费需求,特别要注意提高农民收入,开拓农村市场。除了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加快城镇化进程。只有这样,才能将农村的富余劳力吸收到城镇,有效地提升其消费水平。
在投资需求方面,要特别重视社会投资问题。当前,与政府投资相连带的一部分社会投资开始活跃,但社会自主投资依然增长乏力。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国有及其他类型经济投资增长18.2%,而集体和个人投资仅增长9.1%。要发展社会投资,首先要让消费持续走强,以使投资获利;其次要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消除制约社会投资的体制性因素;此外,从长远来看,货币政策在防范金融风险和通货膨胀风险的前提下,还应当进一步保持货币供应量的适度快速增长。
我国在调控需求的同时,还可以采取一些供给方面的政策来扩大内需。主要包括运用税收杠杆调整税负、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大力扶持中小企业等政策,以提高和发挥企业的活力。
应当说,这几年我国基本上没有增辟税种,没有增加税率,企业的税收负担没有加重。税收的增长基本上是打击走私、加强征管的结果,有其合理的一面。税收比GDP适度超前增长,也是提高我国过低的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所必需。因此,普遍的大面积的减税既没有必要又是不现实的。但另一方面,为了更好地调动企业投资的积极性,降低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在一定范围之内适当地、结构性地减免税收也是有空间的。比如,可以进一步减免农民税费负担;可以适当降低中小企业的税费负担;可以尝试调节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的所得税差距,以创造公平竞争的税收环境;还可以提高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等等。这么做,导致的投资、消费增长的效应等同于国债支出的扩张效应,并且能够更直接地启动社会投资需求,使积极的财政政策效果更好。
国有企业改制与中小企业的政策支持,对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根据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经验,经济不太景气时期往往是企业重组的频发时期,我们也应当抓住时机推进国有企业的战略性重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在我国一些地区已经取得显著成效,应进一步推广,增大政策支持的力度,取消对中小企业的歧视性规定,切实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服务。
  供给调控 崭露头角
●今后扩大内需的政策应当在刺激需求的同时,更多地偏重于对供给的调控,通过创造更多的有效供给带动需求增长,这样更有利于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
著名经济学家、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魏杰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扩大内需是一篇大文章,必须充实扩大内需政策的内容,提高政策实施的效果。2002年的扩大内需要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结合起来。这标志着我国扩大内需的各项政策已逐渐从需求调控为主向需求调控与供给调控并重的方向发展。
所谓供给调控,就是从供给方面进行的宏观调控。用供给调控来扩大内需,就是要创造出成本低、质量高、有新的效用的有效供给,这种有效供给本身就是需求,有利于扩大内需。比如,政府降低住房建设的各种税费,就会使住房成本减少、价格下降,原来买不起房子的消费者也能买房,住房消费需求就会增加。
要创造出这样的有效供给,一靠经济结构调整;二靠技术创新;三靠经济体制改革,包括税制改革、企业改革、政府职能改革等。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明年要重点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大力发展社会服务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鼓励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鼓励社会投资,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减少行政干预。这些政策分别围绕着经济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和经济体制改革这三方面来有针对性地做文章,有利于创造出更多的有效供给,扩大内需。
当然,宏观调控政策在这三方面的力度还可以有所加强,一些政策还可以适当灵活一点。比如,政府发行国债除了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以外,还可以用来充实社会保障资金,这样,有助于国有企业减员增效。国企效率提高以后,产品成本自然下降,有效供给就会增多,达到扩大内需的目的。
一般来说,供给调控能够激发企业和企业家的供给积极性,并且这种积极性发挥出来以后,能够比需求调控持续更长的时间。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经济陷入衰退。克林顿政府上台以后,通过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大力扶持,以及采取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使美国经济摆脱阴影,进入了新一轮持续增长和低通胀相组合的景气周期。因此,从长远来看,今后我国扩大内需的政策应当在刺激需求的同时,更多地偏重于对供给的调控,通过创造更多的有效供给来带动需求的增长,这样将更有利于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
  政策延续 理顺关系
●必须提高政策实施的效果。发债不可怕,没用好国债资金则很可怕。透支未来,一定要造福后代。因此,一要选准投资项目,讲求投资效益;二要从严管理,确保资金的合理使用
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所所长李晓西教授说,扩大内需的政策必须坚持。2002年我国经济出现全面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的可能性不高,这是扩大财政支出的基础条件;而现在利率相对低,又是低成本发行国债的机会;现国债余额占GDP比重仍然处于国际公认的警戒线之内,处于我国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因此,积极财政政策,不仅必要,而且可行。与此同时,为扩大内需,今年需要更好地发挥稳健货币政策的作用。要正确认识和处理防范金融风险与支持经济发展的关系,企业不发展,经济不增长,金融业就失去了发展的基础,也失去了化解和消除风险的基础。金融机构要在保障金融安全的前提下全力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
为达到扩大内需的目的,今年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既要坚持方向,又要改进方式,形成适应新形势下政策的特点。这里特别指出以下三点:
一是要充实扩大内需政策的内容。积极财政政策不仅是发行国债,还包括公共收支结构的积极调整,比如,在保持财政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还可在提高人们收入方面尤其是中低收入者水平方面采取一些措施,如补贴、减税、清费等。稳健的货币政策不仅体现于进一步加大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还应体现在公开市场操作、利率政策、汇率政策、央行用市场化办法对商业银行进行调控等多方面,体现在促进形成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合理比例上。
二是要提高政策实施的效果。发债不可怕,没用好国债资金则很可怕。透支未来,一定要造福后代。因此,一定要选准投资项目,讲求投资效益,避免无效投资和不合理重复建设;要从严管理,确保工程质量,确保资金的合理使用。信贷支持也一定要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金融机构增加对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科技企业的支持,不仅是自身效益的需要,更是社会效益即解决就业问题的需要。
三是要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相结合。在实施财政政策方面,要考虑采取招商、参股等多种方式,吸引、带动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建设,要考虑如何支持和参与创造公平竞争环境,推动非国有经济更快发展;要考虑如何支持完善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如何支持投融资体制改革。在实施货币政策方面,要充分考虑住房、医疗制度改革及资本市场发展等金融深化因素对货币供应量的需求,适当增加货币供应量;要把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与形成有效的信贷管理机制相结合,把大力改善金融服务与金融机构的改革相结合。
为实现经济快速健康增长目标,还需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两大手段之间的配合。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两大政策的配合,至少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在扩大投资需求上,财政投资与银行信贷相配合,共同搞好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建设;二是在扩大消费需求方面,财政通过对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调整,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银行通过消费信贷,支持城乡居民的购买;三是扩大出口需求,财政通过及时到位的出口退税支持出口,银行通过出口信贷和出口信用制度来支持出口。当然,还需要各种形式的配合,比如,通过国债这一纽带既支持了财政,又增强了央行进行公开市场操作的能力;又如,财政对商业银行技改贷款的贴息,金融机构增加税收,都会增加两大政策操作的实力和效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