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阅读
  • 0回复

国际化战略结硕果——记中国海尔进军美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2-19
第3版(国际)
专栏:通讯

  国际化战略结硕果
——记中国海尔进军美国
本报驻美国记者 王如君
“在美国设厂是海尔集团实施国际化战略的需要。我们海尔在海外发展的模式是‘三位一体本土化’,即设计、制造、营销都要在当地进行,通过当地融资、融智、融文化,实现创造本土化名牌的目标”。美国海尔工厂总经理张金民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海尔集团1999年4月投资3000万美元在美国南卡罗莱纳州动工建厂,2000年3月正式投产,目前虽说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当看到巨大的厂房、一尘不染的车间、忙碌工作的职员和一台台崭新的冰箱时,记者深深感到,海尔人真是在实实在在干一番事业。这种成功合作,使中美双方都受益。
融入当地是美国海尔工厂十分重视的环节。张金民说,“我们厂到现在已为南卡州创造了可观的就业机会。”为表彰海尔对当地社区的贡献,克尔色县政府将2001年的“社区贡献奖”颁发给了海尔。坎登市政府则无偿将市内的一条路命名为“海尔大道”,开创了美国国内以中国企业命名道路的先例。2001年元旦,为了帮助家庭贫困的当地居民过上一个欢乐的圣诞假期,海尔美国工厂发起了捐助食品活动,该厂美国工人都踊跃参加,在当地社会引起很大反响,受到了媒体的广泛关注。
3个月前从美国一家大公司跳槽到海尔的工厂经理艾伦·古伯斯基高兴地对记者说,“与美国其他工厂相比,海尔的工作环境、职员待遇十分具有竞争力。海尔有一流的生产线、一流的产品,未来发展极具潜力,所以我才愿意成为海尔的一员。”独特的“海尔文化”也吸引着当地员工。
张金民介绍说,美国同事在海尔驻外人员的影响下,已经逐步适应了海尔的工作环境和文化氛围,双方交流很融洽,文化背景的差异不但没有对中美员工之间的共事造成隔阂,反而增加了大家彼此了解的兴趣。海尔对新招的员工除了进行生产操作培训外,还要进行“海尔文化”的培训,几乎所有的新员工对颇具特色的“海尔文化”都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迅速反应、马上行动”,这些以往被中国海尔人喜闻乐见的口号,今天已被“美国海尔人”所接受。工厂建立初期,很少有美国员工主动加班,而现在美国海尔员工都知道“当日事,当日毕”。有时晚上很晚,车间内还可见美国管理人员忙碌的身影。7月4日是美国国庆,全国都要放假。而去年国庆日下午,一名美国籍车间主任主动到工厂检查设备、原材料,为第二天的生产做准备。“这在其他美国企业根本不可能发生”。
谈到海尔产品在美国市场的总体情况时,张金民指出,目前海尔小冰箱在美国市场的占有率已经达到20%以上,美国许多大的零售商,包括沃尔玛、BESTBUY和洛沃斯等都争相销售海尔的产品。海尔已经在美国竞争激烈的家电市场上占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海尔在美国设厂是在出口到美国市场的海尔冰箱数量超过在当地设厂的盈亏平衡点之后才实施的。如今,美国海尔工业园的第一个项目——电冰箱厂发展势头良好,将来美国海尔工业园要发展成综合的白色家电产品生产基地。
当记者问到海尔如何与美国同行竞争时,张金民胸有成竹地说,美国是一个市场经济非常成熟的国家,到美国设厂与当地对手面对面竞争,首先需要熟悉和了解国际竞争的规则,增强自身素质,然后才能更有效地参与竞争。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海尔来说,机遇大于挑战。虽然目前美国经济不振,但我们海尔人相信,“只有淡季思想,没有淡季市场”。只要企业自身条件好,通过努力还是能够挖掘市场潜力,取得发展的。海尔眼下已经成功进入美国10大连锁店中的8家,美国《福布斯》杂志2001年8月统计显示,海尔在全球白色家电制造商中排名第六。“通过此次在美设厂,我们海尔已初步实现了在美国市场三位一体的本土化目标。凭借16年高速发展的经验,海尔对在美发展充满信心。”(本报华盛顿2月16日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