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阅读
  • 0回复

填补尴尬的空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2-19
第10版(科技)
专栏:

  填补尴尬的空白
  张景勇
  掌声、鲜花、祝福……当人们沉浸于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的喜悦之中的同时,却不得不面对一个更显尴尬的现象: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的一等奖仍然空缺,并且这已是连续第四年空缺。
  严格的评选标准固然是一等奖空缺的直接原因,但关键还在于我国科研成果中原始性创新的不多。
  急于求成,是我国科研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一大拦路虎。基础研究的突破和重大技术发明创造的出现,有一个积累过程,如果过于强调“产出”,则只能出阶段性成果,很难有全局意义上的突破。我们现有科技项目评审的某些观念和做法,特别是回避风险的做法,虽然减少了选题失败的危险,但容易抑制创新,导致单纯跟踪、模仿,形不成原始性创新。
  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的产生不仅是一个创新过程,更是一个组织过程,使各种单项和分散的相关技术成果得到集成,其意义远远超过单项技术的突破。我国科技系统相互封闭、重复立项的问题长期存在,特别是以单项技术研究为主的项目管理模式,使得每年所取得的数万项科技成果,很多由于缺乏优化组合与集成,最终不得不束之高阁。这些体制和政策性障碍,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国原始性创新的基础。
  此外,经费投入的不足,传统的以单位为中心的科研计划管理模式,尖子人才的缺乏,企业未能成为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的主体……这些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科技的发展。
  面对国家科技大奖连年空缺的尴尬,科技界无法沉默。为改变这一状况,我国科技主管部门制定了对策,我国科技发展战略将加快实现由跟踪、模仿为主向以自主创新、跨越发展为主的转变。为此,我国“十五”期间将投入50多亿元实施12个重大专项,抢占一批科技制高点,并抓紧实施人才、专利和技术标准战略;在强调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激励企业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强调学科间融合和部门间协作,通过强化国家战略部署和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实现科技资源的优化重组与合理配置;科研院所转制将进一步激活蕴藏在科技人才中的“核能”,评价体系的转变和创新氛围的营造也将为跨越提供“温床”。
  科技界人士评价:我国科技发展战略的调整,将会为我国科技发展注入活力,大奖空缺的尴尬局面应不会太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