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唐装盛行之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2-20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今日新语

  唐装盛行之后……
卢新宁
  春节刚过,热闹和喧腾还在眼前。回望节日,让人印象最深的,不是拥挤的庙会,红火的街市,而是在整个春节无处不在的“唐装”。盘扣的、对襟的、斜襟的、绣花的,绚烂的唐装斑斓的色彩飘曳在大街小巷,渲染着浓烈的气氛,让春节这个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味道十足。
  唐装盛行,源自著名的上海APEC会议,因此用民族自信心高涨来诠释民族服装的重新流行不无道理。开放的中国在世界的目光里,从容地用自己的民族服饰张扬文化个性,这其中蕴藏的意味可以从一件件“唐装”下舒展的笑脸中细细品读。时光流转,今非昔比,那些浸染着唐风宋雨的瑰丽服饰的衰落与重兴,涵盖了一个文明古国的沧桑巨变。这是唐装的盛行让许多年过花甲的老人唏嘘慨叹的原因,也是盛行的唐装让无数外国人击节赏叹的理由。
  然而,唐装盛行也让人颇有隐忧。风靡一时的唐装热让成衣销售店家实实在在地赚了个钵满盆盈,民族文化蕴藏的魅力转换为一种巨大的经济潜力,这本是件大好事,然而,这种一哄而上的唐装制作与销售“浪潮”,对于商业发展和文化品牌涵养而言,却绝非佳音。在北京,唐装占领了街头巷尾的每个服装摊,连开食品店的也捎带经营起唐装,至于各大型综合商场、超市、批发市场,更是高唱唐装销售主旋律。这种场景下,不仅让不少粗制滥造的唐装搭车登台,也让更多的唐装缺乏创意。唐装原本对工艺要求甚高,对设计更是十分讲究,但就因为不少厂家心急如焚赶潮流,于是便敷衍了事降格以求。如此下去自然难保质量,更遑论创造名牌,弄不好还会砸了“唐装“这个民族品牌。
  这样想决非杞人忧天。记性好的人应当记得去年春节也曾流行“中国结”,结果是大江南北一片红,大大小小的“中国结”充斥大街小巷,直到最后再也卖不出价钱。这种“全国一盘棋”式的销售路数在我国并不陌生,几十年来成为我们的许多商品尤其是纪念品、艺术品的痼疾。西安的“仿制兵马俑”从业者如云,只好将产品卖到一元钱8个;甘肃的夜光杯小厂家星罗棋布,最后只能互相残杀;还有洛阳的唐三彩、景德镇的瓷器,中华文化沉淀了那么多足以大放异彩的珍宝,到头来却在这种粗犷随意的恶性经营中迅速地损贬了身价。
  中国已经入世,在与世界对接之中,我们的民族文化中包含的卖点依然丰富,希望我们在发掘文化商机的同时,能多一点长远观念,多一点文化构思——在新经济时代叫“设计商业模式”,用专家的话来说是“打造产业链”,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将我们的民族文化转换为时代财富,才能让我们的文化优势传之久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