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军中科研孺子牛——记空军雷达专业军代表詹玉坤的事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2-20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军中科研孺子牛
——记空军雷达专业军代表詹玉坤的事迹
新华社记者 孙茂庆 新华社通讯员 孟庆彬 李传训
他自1961年开始与雷达结缘,四十载甘当孺子牛,把自己的青春和心血全部奉献给了我军的雷达事业;他从1985年某型中低空雷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起,先后捧回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奖9项,省、市级科技进步奖5项,还被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他,就是空军某军事代表室总军事代表詹玉坤。
  被称为雷达“总设计师”的詹玉坤,驻厂做军代表以来,全身心地投入到每一种型号雷达的监制。20世纪80年代中期,某型雷达已不能适应国防需要,工厂面临停产。詹玉坤立即带领军代表上高山、赴大漠、奔海岛,对部队现有装备情况进行广泛调研。几个月后,满脸风霜的他带回了厚厚的调研材料,向厂方提供调研结果。
  半年过后,派生型新雷达成本降低了33%,战术技术指标与B型雷达相当,装备部队后,官兵们都说“物美价廉”。这型雷达还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雷达在高技术战争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了紧跟世界雷达技术的发展趋势,詹玉坤经常翻阅中、外文资料,捕捉雷达新技术的发展方向。他的老伴说:“这些年,老詹下班回到家里,除了陪陪患病的老人外,其余时间都是看报纸和技术资料。”
  “‘军代表’的职责是什么?是为我军在未来战争中打得赢提供装备保障。如果雷达质量不过关,在战场上发挥不出功能,战士们就会血洒疆场,那我们就是战争的罪人!”詹玉坤经常这样说。
  1999年3月,在对某型号雷达进行可靠性试验时,一个电容被击穿,引起发射控制分机一处起火。不少人说换一个新的就行了。可詹玉坤不仅要求将这批产品上的这种电容全部换掉,而且要求工厂换掉已经装备到部队的雷达中的不合格电容。
  产品质量需要军代室、工厂双方同时增强质量意识,才能达到“双赢”。为从源头上解决质量问题,詹玉坤多次与工厂科研人员、职工进行座谈,使他们认识到产品质量上不去,部队“丢了装备”,工厂拿不到订单,工人就会下岗,这是两败俱伤。
  随后,工厂与军代室合作成立雷达特殊环境适应性改进课题组,詹玉坤设计制造出“低压试验舱”,用以模拟高原低气压环境进行适应性试验,仅用半年时间就完成了这型雷达的高原环境适应性改造。改进后的雷达装备高原部队后,各项战术技术指标均达到设计水平,功能正常,未出现过一次故障。
  詹玉坤的办公室里没有空调、电视、饮水机,不足10平方米的空间里塞满了大大小小的书柜和资料柜。厂长康进感慨地说:“不是工厂不改善詹总的办公条件,而是詹总不让。每当我们提出为詹总装修办公室、配小轿车时,詹总总是说,‘还是把这些钱用在培养和保留人才上面吧!’”
  1997年,由于多种原因,工厂里有3名技术骨干提出要离开工厂去外地发展。詹玉坤知道后,担心这几位技术骨干走后会使工厂的技术力量削弱,使正在生产的雷达装备停产。所以,他反复动员当时的厂领导挽留技术骨干,还不断找他们谈心。3名技术骨干被詹玉坤的真诚打动留了下来,如今已分别走上了工厂管理和技术领导岗位。谈起这些,厂长康进深有感触地说:“詹总能在工厂最困难的时候,给予最有效的帮助。我们厂由一个小厂发展成能自主开发、研制雷达的骨干生产厂家,詹总起了重要作用。”
  装备的开发研制、产品的更新换代不能命系一人,工厂的发展前景更不能命系一人。只有不断培养人才、留住人才,才能迎来事业的春天。詹玉坤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一位技术工人说:“詹总常和我们年轻人呆在一起,和我们聊天,帮我们解决技术上的困惑。但是,如果产品出了质量问题,他严厉批评你,事后又一如既往地指导你、帮助你。”
  总工程师黄绍斌说:“詹总真像一个老黄牛,为部队监造优质装备一心一意干了几十年,也为我们厂能有今天的成绩默默奉献了几十年。”
  如今,詹玉坤的头发白了,也从总代表岗位上退下来了,但他仍像往常一样忙碌着,继续筹划新型雷达的蓝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