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真情暖浦江——上海构筑扶贫济困社会保障体系纪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2-20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

  编者按:春节前,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召开专门会议,研究进一步安排好困难群众生产和生活的工作。会议之后,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按照中央要求,广泛开展“送温暖”活动,为困难群众切实解决具体问题,使他们得到实实在在的帮助。对困难群众的有效帮扶,是紧迫的工作,也是长期的任务。上海市委、市政府从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加强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出发,千方百计,坚持不懈,使扶持困难群众的工作经常化、制度化、社会化,使低收入群体生活得安心、放心、开心,织出了一张改革发展的“安全网”,筑起一个群众满意的“民心工程”。上海的做法,值得借鉴。
  真情暖浦江
——上海构筑扶贫济困社会保障体系纪事
本报记者 吴焰 吕网大
前不久,一位名叫王立强的七旬老人,来到上海市慈善基金总会,将一张3万元的存款单,递到了工作人员手中。老人不富,3万元是他15年来一分分积攒起来的,原为给老伴治病,老伴离去后,老人就想送给其他需要救助的人。了解了老人的家境,工作人员怎么也不忍收下,老人反而笑了:“我不担心养老问题,政府已经想到了。更何况,果真有难,肯定会有许多好心人来帮助我的。”老人的笑容,从何而生?老人的信心,自何而来?
上海的百姓说:是政府对困难群众的关心与牵挂,把人心温暖;是近几年来逐步完善的社会救助体系,给群众托底;是这座城市欣欣向荣的未来,让希望永存。
构筑体系 阳光洒向每个角落
民政部门最近公布的一组数据,让人们看到了党和政府在扶贫帮困上的力度:迄今为止,上海已有30多万困难群众获得了政府的生活救助,50万人纳入到政府基本生活救助范围,百余万人次得到社会各界的关爱和帮助。这几年来,上海精心尽心构筑的保障体系,织出一张改革发展的“安全网”,筑起一个群众满意的“民心工程”。
从1993年起,上海市委、市政府就把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作为改革的重要配套工程、政府的“民心工程”来抓。在实现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全覆盖”后,建立起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三条“最低保障线”,形成三级社会救助网络。264个社会救助工作站遍布全市所有街道,直插楼群居委会,了解特困家庭的底线,不让一户失助;“社会保障一卡通”今年推出,先进的信息化管理,随时反映全体居民动态情况,对困难者及时施救。
9年过去了,成效初见:全市所有在职职工、下岗职工、失业人员、离退休人员,凡家庭人均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全部纳入政府救助范围,到去年底,救助对象达50万人。其中,18万城镇居民享受最低保障,3万名特困老人同时享受实物帮困,7.3万人享受粮油帮困,每年还有约1万人次享受大病重病医疗救助。
政策倾斜 创造性地扶贫脱困
春节前夕,本是求职淡季。但今年,却成了旺季。元旦至春节前,招聘活动不绝。2月2日,市总工会组织大型招聘会,6000个岗位更是创下“之最”。“为困难群众提供就业机会”,成了这些招聘会的共同特点。春节来临,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就业问题,让他们安心、放心、开心地过上欢喜年,是最大的“送温暖”。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看来,为群众雪中送炭固然重要,但毕竟只能“保障基本生活”。为有能力脱困的家庭和人群提供机会,让他们凭借自身努力和能力走出困境,过上高质量生活,这是彻底而有效的帮困。
2000年,上海市政府作出承诺:今后3年,每年净增就业岗位10万个,重点帮助下岗职工。次年,相关政策集中在女性40岁和男性50岁以上的就业困难户身上。因为,就业的困难往往导致了家境贫困。劳动部门推出免费创业指导、技能培训,社会群策群力,度身定做,设计项目,在一系列扶持政策的促动下,企业积极参与,去年一年,有近6万名就业困难者重新上岗。
多年来,上海的帮困扶贫送温暖活动,富有创造性:
“低收入户廉价住房制度”率先在全国推行。试点开展以来,80%以上最低收入的住房困难户已被覆盖,上千户特困家庭,住房正获改善。
全国第一所免费中学去年在闸北区开学。上千名贫寒子弟在此求学,为家庭减轻了负担。
政府出资为弱势群体“购买服务”。处于最低生活保障线下的老人们,可由政府为其“购买服务”,出资请保姆、护理员等。迄今,近千名老人享受这一“待遇”。
还有福利医院开办、医疗互助行动、法律援助、“点亮心愿”活动……
一个个创举,一次次探索,送了温暖,更折射出上海对于新时期扶贫工作的新思考:政策倾斜,可以更有力地举全社会之力;合理配置,可以更有效地发挥社会资源;形式创新,可以更好地因人帮困;“输血”助困,可以帮助更多人积极向上,改善生活质量。
真情实意 抓难点为群众解忧
上海的老百姓近几年已习惯了这一幕:每年春节前夕,市委书记黄菊等市领导总要亲自带队,走入一户户困难家庭,询民情,解民忧,鼓信心;在特困家庭,在困难企业,在基层社区,每到节日前夕,总能听到上海市主要领导嘘寒问暖的亲切话语;一年四季,总能看到各级政府部门、领导干部结对帮困的热情身影。这也是上海各级领导早已形成的一个制度:在最需要关心的时刻出现在最困难人群的身边,为最困难人群解决最困难问题。
救助物资是有限的,生活困难不是一时能克服的,但是,一句句坦诚的话语,一声声真挚的祝福,温暖了一户户特困群众的心窝,让群众理解了政府的难处、改革的风险。
每年1月,是上海的“慈善月”。市委书记、市长、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政协主席带头,捐出自己当月工资,经年不变。在他们的垂范下,机关干部“一月捐”已成一条不成文规定。
“结对帮困”,更成密切干群关系的一项重要制度。市民政局20多个机关党支部和贫困对象结成了对子,定期走访帮扶,问寒问暖。上万名困难职工,也由总工会各级组织负责定额、定点、定对象资助。
困难群众的呼声,就是党和政府的工作重点。医疗费用拖欠是困难群众意见最大的问题之一。去年年初,市政府下决心向顽症开刀,要求各家企业在两年内不惜一切代价完成清欠任务。企业清欠不力,政府将对领导实施“四不”:不能出国、不能购买汽车、不能购买住房、不能安排非生产性消费支出。
政策一出,民心激奋。老百姓把它称做最大的“实事工程”。原计划去年一年完成清欠任务的60%,但在市政府的督促下,至今已完成了95%的清欠工作。患有尿毒症的黄顺安夫妇,终于从厂里把拖欠了8年之久的高达23万元的医疗费拿回,当他宣布8年来要第一次请亲戚朋友来家吃顿年夜饭时,眼含热泪:“政府真是我们的贴心人哪。”发自肺腑的话语,道出了更多特困职工的心声。
在帮困送温暖上,折射出上海精神文明建设取得的成果。企事业单位积极捐助,帮困送温暖基金结存总额逾6亿元;市民们你帮我,我助你,万人捐,帮万人,共同撑起一个温馨的大家庭。正是众人拾柴,使“温暖”延续,爱心传递。
一个国家,一座城市,不管经济如何发达,城市怎样现代,总会存在着一些弱势群体,生活着一批特困人员。上海人说,让这部分人共享上海改革成果,享受生活,是政府之责,社会之义;情暖浦江,是今日之为,更是上海永恒的旋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