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三十年后再回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2-20
第3版(国际)
专栏:中美关系

  三十年后再回首
王立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应邀访华。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举世瞩目的第一个中美联合公报,从此中美关系揭开了新的一页。这是中美关系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
时隔30年,今年1月,中美学术界在北京举行“中美关系国际研讨会”期间,见证了中美关系发展进程的4位美国前驻华大使和高级外交官共聚北京。其中洛德大使1971年7月曾随基辛格博士第一次访华,1972年2月又随尼克松总统访华,参与过中美《上海公报》的起草工作。傅利民先生早年任华沙中美大使级会谈的美方译员,1972年2月任尼克松访华的译员,1982年任美国驻华公使,参与了中美《八·一七公报》的谈判。芮效俭大使1978年驻华期间,参与了中美建交谈判。索罗门先生80年代曾任美国助理国务卿,长期处理中美关系事务。4人现在已从外交界退休,但都继续关心着中美关系的发展变化。作者与他们多次回忆起中美关系经历的一些历史事件,有不少值得回味的内容。
他们高度评价30年前中美发表《上海公报》和打开两国关系大门,认为这是两国领导人的英明决策,改写了中美关系的历史。至今,《上海公报》与后来达成的中美建交公报和《八·一七公报》,共同构成了指导中美关系的政治基础。
洛德说:美国有人讲尼克松当年访华是向中国叩头,在《上海公报》中美方做了过多让步。其实公报的达成是双方从大局出发、互作让步的结果。他回忆起在关于美方同意逐步从台湾撤军等问题上双方磋商的情景,认为双方都对公报作出了贡献。
洛德讲的是事实。那时,美国军队驻在台湾,阻挠了中国实现统一。美国总统来到中国,在台湾问题上作了一系列让步,包括五项口头承诺(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不再讲台湾地位未定论,不支持“台独”等)和允许在第二任总统期间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这些让步是中美打开关系的必要步骤。尼克松自己说他这样做是为了美国的国家利益。中方为了达成协议,也做了必要妥协,也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
提起尼克松总统和卡特总统搞秘密外交,洛德和芮效俭都认为,是适应了当时客观形势需要。如果不是双方在高度机密的情况下进行接触和对话,20世纪70年代初中美解冻和70年代末中美建交,都可能实现不了。历史的机遇一旦错过,不知要再等多少年。
的确,20世纪70年代初,尼克松、基辛格等要打开中美关系大门时,中美处于敌对和隔绝状态已22年之久,“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美国国务院官员一时跟不上形势也是自然的。1970年2月中美在华沙举行大使级会谈时,美方在尼克松总统的授意下同意派特使访华,讨论解决台湾问题和其他双方关心的问题。此事引发了美国政府内部的一场争论:以几位前驻苏联大使为代表的一派主张对华关系服从于对苏关系,美国应放慢与中国改善关系的步伐;以助理国务卿格林为代表的一批国务院官员认为尼克松派特使访华或尼克松本人访华,都会严重损害美国与亚洲盟国的关系,因此也力主放慢对华关系的步伐。由于此次争论,尼克松与基辛格得出结论,通过国务院指挥美国大使在华沙会谈的方式,已不适应当时的形势需要,必须通过秘密外交,排除各种干扰,与中方进行高层对话,才能实现中美和解。
在中美双方讨论《上海公报》时,周恩来总理在上海登门拜访罗杰斯国务卿,称赞美国国务院做了不少工作,还向白宫和国务院赠送《二十四史》和《鲁迅全集》各一套,并专门送傅利民《柳文指要》。这是向美国国务院官员做工作,使傅利民发出一句感叹的话:“周总理真是细心周到,把思想工作做到我们美国人中间了。”这一行动对扭转美国国务院的情绪起了积极作用。
提起这段往事,傅利民说,1972年2月27日尼克松一行从杭州到达上海时,周恩来总理亲自到锦江饭店13层罗杰斯国务卿的房间登门拜访。傅利民也在场,他还记得周总理对美国国务院说了赞扬的话。周总理说,“这次中美两国打开大门,是得到罗杰斯先生领导的国务院的大力支持的……这几年国务院为中美关系做了大量工作。”这些话使当时在场的人都很感动。
30年来,中美关系走过了不平坦的道路,但总的方向是向前发展的。“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中美之间不论是高层对话、政府交流,还是民间往来、经贸相通,都从无到有、从有到大,发展到今天的规模,是令人欣慰的,既符合两国人民的心愿,也顺应了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潮流。我相信,中美关系这艘航船,今后还会冲破巨浪,绕过险滩,继续向前驶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