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是谁惹的祸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2-19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地名文化谈

  是谁惹的祸
张跃
  看了关于地名的讨论《襄樊何不称襄阳》一文,感慨颇多,其实这事大可不必如此兴师动众,一本厚厚的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沧桑巨变弹指一挥间,这种事比比皆是。世界上的事情无非是一个“过程”而已,走到哪山唱哪山的歌,顺其自然,硬要这样或那样恐怕也不现实。
  就拿现如今三口之家的小宝宝“姓甚名谁”的问题来说,一场“革命”也正在悄然兴起,前面冠以父母的姓,而后才是宝宝的名。倏忽之间,年轻好胜的一对父母的心愿也都得到了满足,在爱情的结晶中除了完成生理上的结合外,“品牌”文化的结合也随之完成。稍微留有那么一丁点儿遗憾的是母亲的姓排在了第二位,父亲的姓氏理所当然地排在了第一。不过这已是末节问题了,毕竟这已是在姓氏学领域向男女平等迈出了可喜的一大步,也是皆大欢喜的事!这其中不也包含了一个合二为一的问题么!
  再说地名的变迁。这就更复杂了,据此编上个两本三本的“乡土文学”,也肯定叫座,中国的地名文化同样是博大精深。真应了那句老话,“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纵观中国的历史,几千年的文化发展,几千年的历史变革,地名学也可谓是高深莫测,地名的演变随着时势的变迁,多端变化,都代表了一个时期的特殊的历史背景,也绝不是“无缘无故的爱和无缘无故的恨”。存在的都是合理的,合什么理,合当时历史发展的理,合人们所能接受的理,合当时民风民俗的理……一句话,也是颇费周折而生产出来的,也是有它一定的时代性、代表性的。
  历史上,包括近代一些地方的合并,为了使后人了解其历史的沿革,最省事的方法,两地名各取一字相加便算完事。这种情况比比皆是,大有约定俗成的道理。就连眼下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中也是这样,比如企业的合并或兼并,这种事情是经常发生的,在新的名称的使用上,也同样沿用了老“皇历”,各取一字,捏合而成,以示不偏不倚。众人也都心悦诚服,便是一例。
  再进一步说,若两地合并,而只用一地名字,另一地名则自然消亡,无影无踪,那么这未用名字而消亡的一方会乐意吗?这其中必然还有一个人所共知的感情问题。另外,各取一字所诞生的新地名谁先谁后也是大有讲究的,这绝不是简单的组合。这种近乎“中庸”的做法是有一定市场的,这权且称它作“阶段论”吧!就好比常说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总是在适应与不适应的关系中磨合、前进、发展。社会向前发展了,旧的东西落伍了,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孕育中的新事物必然取而代之,当然地名的发展也包含了这种关系,当初的“襄樊”不也在众目睽睽中“呱呱”坠地吗?今天文化的发展,人们的认识在升华,层次在提高,尤其是如今加入WTO后,旅游业的异军突起,人们蓦然回首发现了新大陆,这地名原来还有如此无穷的魅力,惶恐之中便也出现了地名之争、名人之争,甚至将官司打到了北京。这其实是个认识的过程,人们的认识和事物的发展的辩证关系问题,天下事此一时彼一时也,水到渠成才能瓜熟蒂落,没有当初就不可能有今日,有了今日,也是可以升华当初。到了大家都以为应当这样或那样之时,也就是新生命诞生之时。
  “解铃还须系铃人”,这一切都是“中庸”惹的祸!
  (作者单位:河南开封市技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