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阅读
  • 0回复

国债投资:拉动经济功不可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2-20
第1版(要闻)
专栏:

  国债投资:拉动经济功不可没
本报记者 朱剑红
  1998年,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4年来累计发行国债5100亿元,力度之大,为共和国历史上少见。这些钱使用效果怎样呢?由国家计委提供的一组资料表明,通过实施发行长期建设国债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使我国成功地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国民经济运行保持了快增长、高效益和低通胀的良好发展势头。
  扩大投资需求拉动经济增长
  2001年全球经济普遍不景气,惟独中国经济
  保持高速增长,取得了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7.3%的佳绩。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得益于1998年以来我们实施的以扩大内需为主要内容的积极财政政策。连续4年的国债投资,对有效扩大国内需求起到了重要的拉动作用,据统计,1998年国债项目投资带动经济增长1.5个百分点,1999年带动2个百分点,2000年带动1.7个百分点,2001年带动1.8个百分点。
  也许人们对1998年的长江特大洪水还记忆犹新,当时,全国人民都为沿江堤防出现的险情揪着心,捏着汗。而1999年长江中下游出现仅次于1998年的历史第二高水位时,新闻镜头里却没有这么多的险情了。由于政府将国债大量投入大江大河大湖的堤防工程,几年累计加固大江大河大湖堤防3万公里;总长3385公里的长江干堤三度达标的堤段达80%以上;长江沿岸完成移民建镇200多万人,增加行蓄洪面积近3000平方公里;完成390座重点大型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这些措施增强了抗御洪涝灾害能力,使得1999年的洪水袭来时,沿江堤防出现的险情比1998年减少82%,较大险情减少84%,减少直接经济损失约300亿元。
  以大江大河大湖堤防工程为代表,4年的国债投资使政府得以集中力量建成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办成一些多年想办而未办成的大事:
——“三河三湖”流域水污染治理进展顺利;北京城市环保工程初见成效,北京市大气污染加重趋势得到控制,主要空气污染指标呈下降趋势;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完成公益林人工造林1793万亩,飞播造林680万亩,封山育林7783万亩。
  ——“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和西部开发八条通道加快了建设。到2001年底,新增公路通车里程2.55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8000公里;安排了399个中西部地区国家级贫困县出口路建设,总里程2.2万公里,到2001年底可完成1.02万公里。
  ——投产铁路新线4007公里,复线1988公里,电气化里程1063公里。南疆铁路、京九南段复线、株六复线等一大批工程投入使用。
  ——建成国家储备粮库仓容505.5亿公斤,将极大地缓解粮食仓容长期紧张的矛盾,使国家对粮食市场的调控能力明显提高。
  ——利用国债资金实施了一大批技术改造、高科技产业化、装备国产化项目,加快了企业技术进步,推进了产业结构升级,替代了部分进口产品,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也有力地配合了国有企业改革工作。
  国债投资在建成一批基础设施重大项目的同时,还促进了地区生产力布局调整和优化,推动西部大开发迈出实质性步伐。从1998到2000年,每年安排西部地区的国债投资占当年国债投资比例保持在1/3以上,2001年安排西部地区国债投资的比重超过40%。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以及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青海钾肥等西部地区重大工程进展顺利。
  促进就业增加税收
  国债投资在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同时,直接创造就业岗位的效果十分明显。按照国家计委的测算,4年来国债投资直接创造新就业岗位约500万个,约占同期新增就业岗位总数的1/5强。如果考虑到国债投资项目的结构特征和产业关联带动作用等因素,国债投资间接创造的就业岗位数量更多。
由于大部分国债资金投向了退耕还林还草、水利、交通、粮库、环保、城市市政设施和农村电网改造等劳动密集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其创造的经济增加值所能带动的就业岗位,远大于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项目。再加上基础设施建设的产业关联带动作用,如公路建设带动运输业及其就业增长,旅游业一个直接就业岗位可以间接拉动相关行业5个就业岗位;高校国债改善了高校的办学条件,使1999年和2001年高等学校共扩大招生150万人、增加在校生300万人,对缓解就业压力发挥了积极作用等,国债投资实际创造的就业岗位数量远高于500万个。
在国债投资的带动下,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有力地保证了税源的稳定增加,1998-2000年税收收入年均增长15.2%,2001年1-11月各项税收累计已超过2000年全年的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21.7%。
按照国家税务总局的分析,4年来税收增长的特点与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有着密切关系,税收增长中有一半的因素是经济增长所带动的。积极财政政策通过国债投资加强基础设施投资,在为微观经济运行创造良好的外部硬件环境的同时,还通过国债资金的直接投入、税收政策调节等措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支持了一些符合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的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技术改造,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带动了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大幅度增长。此外,在国债投资安排中,国家加大了向中西部倾斜的力度,为中西部地区发展经济、增加税源创造了条件。
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改善人民生活环境
国债投资在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特点。
近几年来,在启动农村消费市场方面,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一批农网改造工程覆盖了全国的2400多个县,共安排投资计划1893亿元,其中国债资金占20%,为农网改造工程的资本金。到去年底,全国已累计完成投资1815亿元,占全部投资计划的96%。60%以上的农村地区从中受益,农民生产生活用电条件改善,农村电价明显降低,农村用电量显著增加。
在国债投资的带动下,各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极大地调动起来,有效缓解了一大批省会和地级城市的供水困难,提高了污水和垃圾处理能力,缓解了城市交通拥挤状况,改善了城市空气质量,使这些城市面貌明显改观,服务功能得到强化。4年来,新增城市日供水能力2366万吨,日污水处理能力1161万吨,日垃圾处理4万吨,日供气能力555万立方米,集中供热面积4846万平方米。
国债项目建设不仅直接扩大了国内需求,有力地拉动经济增长,同时也对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发挥了积极作用。从农村的情况看,运用国债资金开展大江大河治理,病险水库加固,农村人畜饮水工程,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和农村电网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极大地提高了农业抵御风险的能力,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减轻了农民负担,为农民增收创造了好的环境;开展退耕还林还草和天然林保护工程,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而且通过补贴的方式直接增加了退耕地区农民的收入;大规模建设中央储备粮库,提高了国家粮食储备能力和调控粮食市场的能力,运用保护价敞开收购保障了种粮农户的基本利益;各地组织农民参与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增加了农民的务工收入。1998年-2000年在自然灾害频繁和灾情较重的情况下,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仍达到3.4%,2001年预计增长4%。
从城镇的情况看,运用国债资金加强交通、通信、城市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建设,使国内一些行业的生产能力得到较好的利用,改善了企业的经营状况,为提高在岗职工的收入水平、增加就业岗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由于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国债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为近几年的财政收入增长创造了条件,在此基础上,国家几次增加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加大对社会保障支出的力度,提高社会保障的标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覆盖面明显扩大,有效地保障了城市低收入居民的基本生活。1998年-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7.1%,2001年预计增长8.2%。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