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为淮河“把脉”——全国人大代表童怀伟的环保情结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2-20
第9版(民主和法制)
专栏:走近人大代表

  为淮河“把脉”
——全国人大代表童怀伟的环保情结
本报记者 柳晓森
安徽的七八月间,常是酷热难当,暑气逼人。童怀伟——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环保局局长,在2001年的7月天气最热的时候,却自淮河安徽段的上游顺流而下,追踪调查那年夏天淮河一个大的污水团自上游下行过程中的每一个具体情况。一路上,他不停地了解数据,归纳问题。他深入企业,查看达标情况,和岸边城市自来水厂的职工座谈交换意见。在沿淮调查的每一天,他紧张而忙碌。“我要对淮河里的污染情况有更准确的了解,更要通过了解第一手的情况,找出解决污染的办法。”为此,在那年炎热的七八月间,他连续两次为淮河精心“把脉”。
童怀伟关心淮河污染时日已久。他出生在淮河岸边的蚌埠市,对淮河有着很深的感情。他清晰地记得当年淮河水的清澈和甜美,可是“这20多年来,有些地方重发展,轻环保,尤其是淮河两岸兴建了大量的‘十五小’企业,给淮河带来大量的污染,曾经碧绿的河水今天几乎踪影不见。”他忧心忡忡地说道。如何通过环境的综合治理,让淮河重新美丽?有着很强责任心的童怀伟早就在思考这个问题。1998年,他当选为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我更有义务为关系到老百姓切身利益的事情尽力做些工作。”
2000年,被任命为省环保局长后,刚一上任他便马上投入到工作中。他看现场,走基层,向专家问计,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对全省的环境污染情况有了基本的了解。经过细致的调查研究,童怀伟意识到,淮河的污染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坚持不懈的努力。经过深思熟虑,一份由他起草并领衔,30多名全国人大代表签名的“关于制定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法的议案”向九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提交了。在这份议案里,他列举了淮河流域水污染存在的现状,并提出了具体的立法建议。
童怀伟在对巢湖污染的深入了解中发现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农民因为使用化肥、农药的方法不当,结果不但造成化肥和农药的利用效率很低,农民的生产投入高,还产生了可怕的污染,巢湖流域有50%以上的污染来源于此。针对这种情况,在去年的全国人代会上,他向国家有关部门提交了《关于注意提高农民化肥、农药使用技能的意见》。
作为一名人大代表和一名环保工作者,童怀伟认为自己的责任重大,他对自己提出的要求是:关注民生,反映民意,用自己扎扎实实的工作完成人民赋予的重任。(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