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国务院最近批复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总体规划》,并决定两年安排四十亿元专项资金——为何斥巨资治理三峡“地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2-21
第5版(国民经济)
专栏:经济视点

  国务院最近批复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总体规划》,并决定两年安排四十亿元专项资金——
为何斥巨资治理三峡“地灾”
本报记者 夏珺
国务院日前批复了由国土资源部编制的《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总体规划》(以下简称《总体规划》),并决定到2002年6月,从三峡工程建设基金中分两年安排40亿元资金,专项用于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三峡库区“地灾”多发
  三峡风光是美丽的,然而三峡库区也是我国地质灾害的多发区,自然地质条件复杂,暴雨、洪水频发。现已查明,库区范围内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多达2548处,不稳定岩土体体积就达88亿立方米。1982年至今,库区两岸发生大规模的崩塌滑坡40余处,约400人死亡。
  三峡库区崩滑地质灾害不仅危及崩滑体上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且破坏房屋、道路、供水供电管网、桥涵、码头等各类建筑物,毁坏耕地和植被,影响各项工程建设。有的滑坡快速入江造成涌浪,危及附近的船只和村镇,堵塞航道。如1985年新滩滑坡(3000万立方米)高速入江,入江体积约260万立方米,过江首浪高达70米,江中涌浪达39米,使其上、下游各10公里的江段内96条船只沉没。
  据了解,三峡工程自1994年12月开工建设以来,枢纽工程建设和库区移民搬迁工作进展顺利。到去年底,库区移民已完成搬迁安置移民41.8万人,今年计划搬迁安置移民14.4万人,任务十分艰巨。对崩滑体等地质灾害的监测治理,是三峡移民工程建设的重点之一,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生产活动的正常进行,也是造福子孙的大事。《总体规划》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台的,以确保2003年6月三峡工程蓄水、发电、通航目标的如期实现。
  以人为本以防为主
  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危害,重点做好库区两岸人口集中的搬迁城镇和居民点的地质隐患防治工作,是《总体规划》的宗旨,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有关专家分析,规划的实施,将对三峡库区产生重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总体规划》将通过深入调查、勘查,查明崩塌滑坡的分布、数量、规模、稳定程度、发展趋势和危害程度,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通过广泛的监测预警,结合专业监测和群测群防,及时发现灾害隐患,减少一次性投入和超前投入造成的损失。采取搬迁避让措施和必要的工程治理及防护措施,防止崩滑体变形失稳成灾,保护受崩滑体威胁的城镇和居民安全,保护库区建设用地和公路、桥梁、港口等重要设施,促进库区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确保三峡工程建设顺利进行。此外,对崩滑地质灾害的治理,还可以改善不良地质环境,保护土地资源和山林植被,减少水土流失,保护青山绿水、高峡平湖的三峡美景。
  工程治理重中之重
  据地质专家介绍,《总体规划》确定的防治地质灾害的措施有四类:工程治理、搬迁避让、监测预警和不需防治,其中工程治理是重中之重。据悉,40亿元专项资金中将有一半用于工程治理。
  工程治理主要用于水库蓄水后不稳定、并危害人民生命财产的崩滑体和塌岸的防治。重点是城(集)镇等居民、设施集中地区(段)。实际上,自上世纪80年代起,原地矿部、湖北省和重庆市就开始了工程治理。如原地矿部组织实施的链子崖危岩体和黄腊石滑坡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经过6年的努力日前已竣工。专家现场验收和检测表明,该工程达到了预期效果,被专家称为“工程治理的典范”。从1999年开始,对于受175米蓄水影响的崩滑体及移民迁建区内的崩滑体,就已经进行了前期勘查和治理方案的设计,有些具备条件的工程目前已经开工。
  对于那些初步认定潜在不稳定崩滑体,在它没有明显的活动之前,监测就是主要的防范措施。通过监测来进一步观察,若发现它向不稳定方向发展,即可及时调整规划,进行工程治理或搬迁避让。对于规划为搬迁避让的,在实施搬迁前进行监测,可减少突发灾害造成的人员意外伤亡。国土资源部等部门还将在库区建立地质灾害监测网,在当地普及地质灾害知识,将专业监测与群测群防结合起来,以确保当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