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阅读
  • 0回复

培育和发展具有较强核心能力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应对国际竞争的战略性举措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2-21
第9版(理论)
专栏: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培育和发展具有较强核心能力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
应对国际竞争的战略性举措
  陈佳贵
  主要观点
  ●企业集中的趋势并没有停止,大公司依然具
  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竞争,必须培育和发展大公司和企业集团。
  ●大并不意味着强,大公司和企业集团必须培
  育自己的核心能力,重点是增强技术创新、多样化经营、适应市场变化等方面的能力。
  ●培育和发展大公司和企业集团需着重解决
  几个问题:理顺集团内部的资产、人事、财务关系,完善集团功能;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注重吸引和激励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高级科技人才。
  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既是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入世后我国企业应对国际竞争的战略性举措。我们必须认真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和完善有关政策措施,坚定不移地推进这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作。
  我国仍然需要发展大公司和企业集团
  一些人认为,企业的大型化、集中化趋势将停止,企业将出现分散化、小型化的新趋势。确实,近些年来,小企业在某些行业如雨后春笋,日益增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也应该看到,在小企业加速发展的同时,大公司的数目仍在增加,规模仍在扩大,企业集中的趋势并没有停止。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全球跨国并购数量和金额屡屡创下新的纪录。2000年,世界五百家最大企业的营业额达到十四万一千亿美元,相当于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40%左右。这说明,在现阶段,企业规模并不仅仅是呈单向的向小型化、分散化方向发展,而是出现了集中与分散、大型与小型“反向协调”发展的趋势。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企业的规模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在强调发展中小企业的同时,必须十分注意培育和发展大公司和企业集团。
  首先,我国大公司的数量较少。世界五百家最大企业的排名显示,一国的经济规模和其拥有的大公司数量是正相关的。我国内地2000年进入五百强的企业虽然已有十一家,但是我国经济总量已经排在第六位,进入世界五百强的企业数与我国经济规模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而且,在我国进入五百强的企业中,还没有一家制造业企业。
  其次,我国企业的平均规模比先进工业国家的企业小得多。2000年,我国五百一十六家重点企业的销售额约为四千一百二十亿美元,仅相当于世界五百强前两名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和沃尔—马特百货公司的销售额;五百一十六家重点企业总资产和销售收入的平均值,分别相当于当年世界五百强平均值的1%和2%左右。我国还缺乏与国外同行业世界级企业相抗衡的大型企业。
  第三,我国单厂企业多,真正复合体的公司企业比较少。许多企业名为公司,但并不拥有多家工厂、分公司和子公司,实际上是单厂企业,没有形成大公司集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组织程度。
  第四,我国达到合理规模的企业很少。据前几年的统计分析,我国的汽车工业还没有一家达到最小合理规模;在全国一千六百多家造纸厂、四百多家啤酒厂中,达到最小合理规模的分别为8%和12%左右;全国一百三十多家洗衣机厂,只有九家达到年产量二十万台的最小合理规模。
  第五,我国大中小企业没有形成合理的分工,企业的规模结构不合理。多数中小企业并不是围绕为大公司提供零部件和其他服务而建立起来的。机械行业的大中企业约有80%是“大而全”、“小而全”的全能厂。企业的规模结构也不合理。
  大公司和企业集团必须具有国际竞争力
  大并不意味着强,只有那些既具有很大规模,又具有很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才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大公司和企业集团要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必须培育自己的核心能力。所谓核心能力,又称核心竞争力,主要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积累性知识和能力,尤其是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整合多种技术的知识和能力,并据此创造出超越其他竞争对手的独特的经营理念、技术、产品和服务。综观世界上成功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尽管它们的成长途径千差万别,主营领域各不相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形成了自己的核心能力。正是这种核心能力使它们立于不败之地。在这方面,我国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差距还很大。
  技术创新方面的差距大。技术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国外的大公司特别是跨国公司都是靠创新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靠核心竞争力塑造知名品牌,靠知名品牌提升竞争优势和无形资产的。它们不仅有实力很强的研究开发机构,而且投入很大。以企业研究开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来衡量,九十年代,美国、日本的企业平均在3%左右,大型企业这一比例远高于平均水平。1998年,我国工业企业用于研究与开发的资金占销售额的比重平均只有0.7%,已设立国家级技术中心的二百三十一家重点企业平均也只达到2%。2000年,在我国二千六百五十五家企业集团中,研究开发资金只占主营业务收入的0.9%。按照国际上比较一致的看法,研究开发资金占销售额1%的企业难以生存,占2%的仅能维持,占5%的才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就平均水平来说,我国的企业还处于“难以生存”的水平,多数大企业只达到“仅能维持”的水平。
  缺乏有效的多样化经营能力。实行多样化经营是国外大公司的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多样化经营可划分为主导型、关联型和非关联型三种类型。主导型是指企业以生产一种产品为主,同时也生产和主产品相关联的其他产品;关联型是指企业同时生产几种相关联的产品;非关联型则是指企业同时生产几种在生产技术等方面缺乏联系的产品。从一般规律看,大公司的多样化经营是逐步按主导型—关联型—非关联型的次序发展的,企业发展的关联产品和服务越多,企业内部资源越能得到有效使用,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就越好。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公司因为具有某种核心技术,能延伸出一系列相关的产品或服务,因此有条件和能力实行主导型和关联型的多样化经营。我国的大多数大公司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只能被迫采用非关联型的多样化经营,盲目向自己没有专长和不熟悉的领域扩张,而管理能力又不强,效果自然不好。
  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不强。目前我国大公司和企业集团在体制、机制、管理和发展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不少大企业管理体制没有理顺,经营机制不健全;企业治理结构与企业的法律形态、产权组织形式等不相适应;管理现代化程度低,方法不科学;新产品研究开发力量弱,产品升级换代的周期长;等等。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企业很难随着外部环境和市场的变化及时推出新产品和新的经营方式,很难消化不利因素带来的影响,更谈不上主动地创造市场、扩大市场。
  赢利能力低。我国大公司和企业集团的经济效益与国外大公司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截至2001年上半年,在我国二千五百八十四家大型企业集团中,亏损面达到27.8%,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集团的亏损面达到32.8%,其中资不抵债的约占总数的3%。即便是进入世界五百强的大公司与国外同行业的公司相比,赢利能力的差距也很大。
  需要重视和解决的几个问题
  当前,培育和发展大公司和企业集团,除了要加快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抓紧落实和完善配套政策、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以外,还应重视和解决以下几个问题:理顺集团内部的基本关系,完善集团功能。首先,集团内部有三个基本关系必须理顺:一是资产关系。集团是以资产为主要纽带,由多个企业组成的具有母子公司特征的企业群体。集团公司与其成员企业,即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必须有产权联系纽带,有参股、控股关系。但是,目前部分集团特别是行政机构演变来的企业集团还缺乏资产联系纽带。国家应该让这类集团的母公司成为国有资产的授权投资主体,代表国家经营授权范围内的国有资产,并对授权资产的保值增值承担责任。授权后的集团母公司有权决定集团的经营方针、重大投资决策、借贷规模和资本经营形式;拥有授权范围内国有资产的收益分配权和使用、处置权;有权依法批准子公司的设立、合并和重组。二是人事关系。母公司对子公司有权根据其股权的多少委派董事长或董事及其他高层管理人员。三是财务关系。规范的企业集团应该合并报表,合并纳税,母公司应掌握投资权。目前,在这三个基本关系方面,多数企业集团还存在严重缺陷。其次,完善集团公司的功能。集团公司应具有与自己地位相称的功能。目前不少集团公司研究开发功能很弱,资产经营功能、金融功能则几乎是空白,这是企业集团发展迟缓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集团公司要加速转制,真正成为有效运转的利润与投资中心、研究与开发中心、战略研究中心、人才培训中心、市场开拓中心,成为整个集团的核心。
  增强以技术创新能力为基础的核心竞争力。据2001年的一项调查,我国50%以上的经营者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市场营销能力、经营组织能力和战略决策能力上,只有33.7%的经营者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研究与开发能力上。这表明,不少经营者对企业核心能力的认识出现了偏差。毫无疑问,企业核心能力的形成离不开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但关键还是要依靠技术创新。企业必须通过技术创新,形成和发展自己的核心技术,并以此为基础,形成自己的特色产品和特色服务。正因为如此,国外的大公司都非常重视技术创新,不仅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而且到中国建立合资企业时,通常要求取消对方原来的研究开发机构、商标和品牌,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技术创新问题,通过技术创新,促进企业的技术进步和核心竞争力的增强。首先,要形成技术进步的健全机制。在当前情况下,政府通过发行国债筹集一部分资金作为企业技术改造贴息,能带动银行贷款,推动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这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但从长远看,必须形成企业技术进步的健全机制。大公司要有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导下,自主确定技术改造项目;有权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手段筹集技术进步资金。其次,要加大技术改造的力度。近些年,国家和不少企业在这方面已做了大量工作,但从总体情况看,我国企业与国际上的大企业相比,差距还很大,企业特别是传统产业技术改造的任务还很重。
  重视对“双高”人才的吸引和激励。近几年,我们对经营者的地位、作用开始重视,对他们的激励措施也有所增强,这是完全应该的。但仅仅重视经营者还是不够的。企业之间尤其是中外企业之间在人才方面的竞争,主要不是表现在争夺经营者上,而是表现在争夺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高级科技人才上。最近,进入我国的外国大公司纷纷增加用于吸引人才的资金,通过高薪和本土化政策大量吸引我国的人才,造成大批人才流向合资企业、外商独资企业,国内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在这场竞争中已经处于不利地位。如不采取特殊政策和措施,情况会越来越严重。我们一定要以入世为契机,加快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和强化激励手段,创造有利于人才充分发挥作用的环境和氛围,稳定和利用好现有人才,吸引更多的新人才。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