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阅读
  • 0回复

观者有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2-21
第12版(大地·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观者有德
  刘克定
  我们的祖先是很讲究结庐艺术的(现代人叫“居住质量”),凡山清水秀处,必有人聚居。而建筑艺术也千变万化,各领风骚。环境之美,更是没说的。“十里有庐,庐有饮食”,“茂草笼庭,滋兰拂牖,……开棂攸瞻,坐对川阜”,多么令人陶醉的意境!但是光有好的环境还不够,古人认为居者的“德”也很重要。景公问晏子:我如果穿上圣人的衣服,住进圣人的房子,那么诸侯们就会来拜访我吗?晏子答:你得效法圣人的节俭精神,光是效法穿戴和居住是不成的。这“节俭精神”便是居者之德。“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德不正,外部环境再好,也是枉占风流。
  最近在典籍中还读到,鲁共公打算把孔子的旧居拆掉一些,以扩建自己的宫室,忽然听到孔子旧宅里传出钟磬琴瑟之声,鲁共公便不敢动工。后来“于壁中得古经传”。此说虽无可考,却是告诫后来人,孔子旧居是古老文化的象征,不可随意毁坏。而类似孔宅这样的文化积淀,在中国还有不少。一些古老的民宅,无论在建筑、美学、人文各个方面,也都是我们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保护和完善这些遗产,应该是每个炎黄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如果只考虑急功近利,胡乱开发,而忽视保护,忽视它们本身生存空间的开发,甚至加以毁坏,那是极不明智的。现在不少专家呼吁保护和抢救这些遗产,提出“整修如故”,“整修如旧”的口号,很有积极意义,应该引起重视。这些年,城区改建,乡镇大兴土木,毁坏了一些有保留价值的古建筑。有些地方搞“旅游开发”,让一些“导游”举着小旗儿,带着成群的游客,将一些保存完好的古城古塞古村胡踹乱踩,到处找稀罕,连老百姓吃顿饭也里三层外三层围着看!一天下来,“满地黄花堆积”,一片狼藉。
  观者有德,好景才能常在。这观者之德,便是尊重当地人和当地风俗,保护当地环境。人们结庐山水,是希望住得安宁,住得舒服,住得卫生,不被骚扰,拥有自己的小天地,“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当地人好客,却并不希望他们的平静生活被纷扰,更不希望他们的生活环境被污染,被破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