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阅读
  • 0回复

聆听玉溪——写在聂耳诞辰九十周年之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2-21
第12版(大地·副刊)
专栏:

  聆听玉溪
——写在聂耳诞辰九十周年之际
巴文
到底是在云南,北方正值寒冬腊月,而玉溪的街边或公园里,已经能见到杜鹃花的红颜,玉兰花的雪蕊冰姿和各种草木的浓绿葱茏,分明是春天的模样。郊外田野里抽穗的新麦、金黄的油菜花,无不在向人们展示这里冬季的和暖、长久的富足。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虽是老话,道理却天经地义,尤其在玉溪这种夏无酷暑、冬少严寒、花香四季的地方,勤俭、聪明的人们善用当地优势,把自己的家乡变成“滇中粮仓”也就格外顺理成章。物质生活的富足,总会带来精神生活的更大需求和发展,这里成为“花灯之乡”当然更在情理之中。
  说来很惭愧,在去玉溪之前,我并不知道《义勇军进行曲》的曲作者聂耳跟这里还有关系,印象里粗浅记得他是云南人,在昆明读过书,后来骨灰葬在滇池边的西山上,自然更不清楚玉溪花灯音乐对他的启蒙作用。可是,在我一走进玉溪后,就发现人们说起聂耳的往事,那种拉家常似的话语里,有着难言的亲切、特有的自豪。我想,这也许就是玉溪的独特语境吧。
  1912年2月15日,聂耳出生在昆明一个叫“成春堂”的药铺人家,父母给他起名聂守信。这个名字里,有父母对他的希望,也透出这对玉溪夫妇的为人。不幸的是,父亲因病早逝,全家的生活重担,都压在了母亲彭寂宽的肩上。在艰难的日子里,母亲的坚忍与豁达性情得以充分展现,而她从小受到民间戏曲音乐影响的好处也使聂耳获益。一天的劳碌之后,她总要手拿一本民间韵文小唱本,在灯下为聂耳说唱那些民间传说故事。在那一个个清静的夜晚,聂耳总能沉醉在玉溪花灯“出门板”、“全十字”等灯调的音韵中,它们使聂耳的心灵得到滋养,他的童年生活也因此有了更多的暖意和亮色。音乐,不仅给一个家庭带来美好的旋律,更给聂耳的人生注入了快乐与进取的激情。这份滋养为他后来创作那些传唱当时、影响久远的音乐作品,包括雄壮、豪迈的《义勇军进行曲》,奠定了坚实的根基。
  在生活中,故事总与现实有着某种距离,而在玉溪,因为处处流传着它自有的音律,往事与现实情景便都可以融在美好的音符中。
  匆匆行走在街上,总能听到旁边楼房里传出轻扬的音乐声。它们飘逸在空中,然后悄悄融入到心里,渗透到情感中。音乐,消释精神的紧张、身体的疲劳,让我体味到人情中的优雅与淳厚;聆听着近百名少儿在古琴上同奏出的《卖报歌》,才体会到那旋律中的欢快,确实已经完全脱去了原有的苦涩,每一个音符都变得如春光般明朗而和暖;听说一位叫李鸿钧的老人,把自己的儿子培养成北京交响乐团的大提琴手以后,又在玉溪组织起了第一个室内乐队,要让聂耳的家乡长久飘逸音乐的芬芳。
  玉溪人对音乐情有独钟,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们不仅用音乐来思考,也在用音乐装点自己的家园。漫步在草色碧绿的东方广场,钢琴、吉他、排箫造型的花坛,会让人感觉到自己走进了色彩缤纷的音乐殿堂;众多简洁的花池,在音符型柱子的托举下,那一丛丛的鲜花都变得轻灵欲飞;五线谱形状的金属花架上,开放的花朵,就是一个个鲜活而清香的音符,组成美妙的旋律,演绎着玉溪人充满音韵的生活。
  徜徉在花木飘香的聂耳公园,望着那座刻画他正投入指挥的铜像,人们很容易听到春天的乐音,正在这片和暖的土地上响起……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