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阅读
  • 0回复

海上有仙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2-21
第12版(大地·副刊)
专栏:长城杯·新游记

  海上有仙山
赵丽宏
最早听说连云港,是童年时代上地理课,知道这是陇海线的东端,此地古称海州,那个“海”字,便代表连云港。后来又知道《西游记》中的花果山在连云港,山上有水帘洞,有猴子。当年吴承恩写小说时,就住在那座山中。一个城市,和文学史上的一部名著连在一起,怎能不使人魂牵梦绕?很多次和连云港失之交臂,去年夏天终于有机会去了一趟连云港。
  到连云港的第二天,就直上花果山。花果山是云台山的一部分,峰顶海拔六百多米,是江苏第一高峰。山上林木葳蕤,花草满坡,蜿蜒的山路边竹荫摇曳,曲径通幽,引人入胜。“水帘洞”在半山腰,有瀑布从山上倾泻下来,在一个山洞前注入深潭。水声轰鸣,回荡在洞中;水雾弥漫,飞扬在空中。在瀑布前小站片刻,头发和衣服便有点湿了。瀑布挂在山洞前,确如一道透明的帘子,只是那水帘后的山洞并不像《西游记》描绘的那样阔大幽深,决无可能隐藏千军万马。离开水帘洞不远,就遇到了猴子。猴子并不怕人,有的站在路边,有的爬在树上,有人走过,它们非但不躲,还凑近过来,将眼睛滴溜溜盯着你看,还会伸出手来讨东西吃。这些猴子,当然是被人豢养的,和《西游记》中那些崇尚自由的猴精灵是两回事。山路上不时可以看到耍猴的人,穿着孙悟空服装的小猴子站在主人的肩头,很温顺地向过路者摇尾乞怜。可以和这些穿孙大圣官服的小猴子一起拍照,小猴子举着手中的金箍棒,站在游人肩头,作横扫一切状,令人发笑。遥想当年,吴承恩在山中构思他的《西游记》,身边一定常常有这样的小猴子逗引他,这也许正是他灵感的来源之一吧。将小巧玲珑的猴子想象成法力无边的“齐天大圣”,确实是异想天开的创造。
  听说花果山从前曾有过几个很大的古寺庙,但现在已无迹可寻。我问连云港的朋友,这是怎么回事,不想竟引出一个令我震惊的故事。抗日战争时,花果山上的僧人目睹日寇烧杀抢掠,愤而聚众抗日,组织游击队和日军对抗。日寇派飞机轰炸花果山,将山上的寺庙全部炸毁。后来日军上山扫荡,僧人游击队在山上拼死抗击,很多人血洒青山。僧人组织抗日游击队,以前未曾听说过,出家人如此慷慨激烈,以身殉国,这也是非常年代的非常事件,其中的人物和故事,大概值得文学家大书一番的。
  在连云港,最意外的收获,是游孔望山。
  曾从资料上看到,孔望山上有汉代摩崖石刻,内容多为佛教故事。因为有孔望山的汉代石刻,佛教进入中国的历史便又向前推移了好几百年。孔望山离市区不远,进山门后沿一条小路上山,在半山道上,见一头巨大的石象静卧路边,使人为之惊愕。石象是汉代遗物,造型浑厚朴拙,在一块椭圆的大花岗岩上,以简洁流畅的线条雕出大象的肢体和身上的纹饰,身体一侧还刻着一个牵象的人物,虽然只是紧贴象身的浮雕,但耳鼻可辨,形象生动。那石象的表情,居然略带微笑,憨态可掬,浑身上下焕发出一种祥和泰瑞之气。它使我想起汉代大将军霍去病墓前的石马,虽然造型不同,但那种雄浑和大气,却是异曲同工,这应该是汉代石刻的最高境界。我相信,这石象,可以毫无愧色地跻身于世界艺术瑰宝的行列,向世人展示古代中国艺术家的智慧和才华。而此刻,这奇妙的石象竟藏在深山不为人知!
  汉代摩崖石刻在山峰的顶端,佛像依岩势勒刻于山崖上,有坐像,有立像,也有头像。其中有佛像,也有讲经传教者和听经的信徒,经千百年雨打风吹,霜煎日晒,石刻的轮廓已开始模糊,但大体形象还依稀可见。最吸引我视线的,是一组头像,他们凹凸在起伏不平的岩石上,朦胧的目光穿过坚硬的石头射出来,似欲诉说无人知晓的秘密。佛教从西方初入中国时,决不会是枯燥的说教,而是生动的故事,是神人合一的美妙传说。汉代的雕刻家将他们从传说中感受到的情状永远地凝固在了石头上。想当年,这些佛像刚刚雕刻成形时,一定是光彩照人,而经过了近两千年风雨侵蚀,它们变得面目不清,这是岁月的雕痕。
  孔望山使我产生惊讶的,不仅是汉代的雕像和石刻,还有更古远的文化遗迹。将军崖,离孔望山不远,那里有原始人类留下的岩画。那天到将军崖时,已是中午,烈日高照,阳光在岩石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在一片平坦的石坡上,我看到了岩画。那是一些刻在石崖上的神秘图案,很难想象那些深勒进坚硬岩石的线条也是用石头刻出的,这些线条刻画出被抽象了的人脸、植物、太阳和星星,还有许多现代人难以解读的符号。这是原始人类的一个祭坛,假如时光倒退万年,能看到我们的先祖聚集在这里,祭祀他们心中的神灵,他们围着刻在岩石上的这些神秘的图案,歌哭舞蹈,放浪形骸,他们才是天地间自由的精灵……历史是一片汪洋大海,浩淼幽远,深不可测,这将军崖,像是海上一个神秘的孤岛,千万年的时光,在这里汇成一个小小的旋涡。坐在那些岩画边上,我听见历史的波涛正发出奇异的回响。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