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春风吹拂清峰关——太行深山回龙村文化建设掠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2-22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春风吹拂清峰关
  ——太行深山回龙村文化建设掠影
  新华社记者 赵德润 蒋永武 本报记者 李杰
  春节前夕,坐落在太行深山区的河南省辉县市上八里镇回龙村喜气洋洋。人们忙着办年货、贴春联,农民诗社则在赏析李世林的新作《我们的大山在呼唤》。
  “农民诗社”佳作多
  “我们的大山在呼唤,呼唤一场生与死的较量,呼唤一场血与火的决战。村支书张荣锁以英气雄风、钢骨铁胆,率领四百壮士进行新的‘愚公移山’。苦斗三个春秋,拼搏三个暑寒,一颗颗赤子之心投进了故乡的怀抱,一双双钢铁手臂托起了太行的腰杆,硬是将‘通天路’修上了万仞绝壁的山巅。‘太行极顶’也受到震撼……”
  其实,在以艰苦创业而名播中原的回龙村里,像李世林这样的“农民诗人”何止一个?记者在回龙村采访时,就曾接触过10余位“农民诗人”。村党支部副书记刘光东是其中的“首席代表”。在他创作的几十首诗中,有这样一首在村中传诵:“李白若到清峰关,不写绝唱《蜀道难》。刘秀误闯太行山,离关十里马不前。明代少保领圣旨,修路未成空长叹。日寇‘围剿’若熊罴,滚木之下尸骨烂。回溯短短三十载,十八山民殒崖边。如今修成‘通天路’,伟业泣鬼且惊天!”全诗通篇没有一个“险”字,却用曾发生在这里的真真实实的历史事件,让人领略到这里悬崖绝壁的无比险峻;也未写山民如何修路,却让读者自会领悟出个中艰辛,自会认定“通天路”是惊天地、泣鬼神的业绩。就是内行的人也会认定作者是位“诗里行家”。然而,作为村党支部副书记的作者刘光东,村民送给他的雅号却是“种田把式”、“筑路猛士”。写诗,只是富裕起来的回龙村民由“种田人”向“新型农民”迈进的一个方面。这是村党支部书记张荣锁在带领村民发展经济、脱贫致富的同时,大抓山村文化建设的结果。
  “既要丰富钱袋,也要丰富脑袋”
  回龙村地处豫西北与山西搭界的太行山深处,由于交通闭塞与山外隔绝,文明之风难以刮进深山,山民世世代代过着近乎蛮荒的生活。“四面雄崖锁深山,春风不度清峰关。文明世外星斗换,蛮荒深山仍依然”。就是其真实写照。
  时光已至20世纪90年代初,这里仍磨面靠石碾,照明靠油灯,联络靠口信。物质上的贫穷限制了山民精神上的追求,哪还有心思搞什么文化建设?1993年秋,退伍军人、共产党员张荣锁上任当村支书后,带领230户山民年复一年地深山苦斗,修通了连接山外的公路,结束了山民与外界世代隔绝的历史,靠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几年间就使百里闻名的“极贫部落”,成了省、市命名的“小康村”。此时,张荣锁与村党支部“一班人”与时俱进,制定出两个文明一齐抓的新战略。
  很快,回龙村建起了教学设备一新的一流学校,适龄儿童全部入学,无中途辍学现象。村里对考上大专院校的学生给予奖励。村里在每月出资1000元资助深山里的第一个大学生完成学业之后,相继又有10余名回龙青年步入高等学府。除“农民夜校”常年开办,村里先后送出10多名男女青年,到山外院校、科研单位、高新技术企业集团学习种植、养殖、旅游、多种经营开发与营销等科学技术知识。生活得越来越有滋有味的山里人,很想把生活的感受、心中的激情,用文学的形式抒发出来。村支书张荣锁大力支持,在村里办起了“文学沙龙”、“农民诗社”,还请来专家教授讲课。
  山里人的文化品味
  回龙人不仅创作诗歌、散文、小说,还敢于向文学殿堂的中华文化遗产词、赋“进军”。有这样一首《西江月·劈山开路》,就堪称“回龙农民词人”的代表作:“工地红旗飘飘,山上炮声隆隆。劈山开路绝壁上,山神惊讶动容。三位英烈捐躯,四百壮士逞雄。试看中华创业史,一页有我回龙。”村民张荣云则是回龙村农民作家中“不用笔墨搞创作”的代表。几年前,他在新乡市的文化市场上看到根雕,从此便爱上了根雕创作。几年来,他成了山里小有名气的“农民根雕艺术家”。记者走进他家,只见院子里、客厅里,到处都摆放着根雕作品。“龙”将腾天,“凤”欲奋飞,“鹰”正搏击。形似神似,令人叫绝。
  像张荣云这样的村民步入了艺术的殿堂,就连村里的家庭妇女也正向“文化人”的目标迈进。记者来到村民陈远兰家,只见这位34岁的农家妇女,正在院子里一边喂鸡,一边读报。她面前的石桌上,摆放着自费订阅的八九种报刊。她告诉记者:“再忙,也得抽时间学习。不然,就跟不上时代。因为当今时代的农民,没文化科学知识也得落伍受穷。”她谈道,她养的猪,不到半年就出栏了,是因为她从报刊上学来了科学饲养知识。她家搞多种经营,日子过得挺红火,还存了几万元钱,准备盖新房,靠的就是夫妇肯学习,能运用科学和信息致富。记者在她的相册上看到了她的题字:“梦中情”;“婚姻如梦,八年飞逝,回味初恋,情深似海;拥有过去,珍惜今天,开拓未来”,分明显出了一个农家妇女的文化底蕴。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