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阅读
  • 0回复

桂河桥随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2-22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

  桂河桥随想
  张志国文/图
  泰国的北碧府紧靠缅甸,距曼谷不到200公里,然而却一下子把大都市的紧张和喧闹远远抛到了身后,显得宁静而又安详。这里多的是翠峰碧水,茂树繁花,一座遐迩闻名的桂河桥(见题图),又为它在素妆淡抹的妩媚中,平添了几许岁月沧桑和一层历史的厚重。
  北碧曾是缅泰两国的古战场和重要战略通道。60年前,日本突袭珍珠港,发动太平洋战争,相继侵占了东南亚的大片土地。1942年底,为支援印缅战场的作战,看中这里,开始修建臭名昭著的“死亡铁路”。
  铁路西起泰国的班磅,跨过两国分水岭达瑙瓦西山脉,直抵缅甸的萨摩佛塔地区,全长400多公里。所经之处都是人迹罕至的崇山峻岭和热带原始森林。日本人驱使近十万名同盟国的战俘和抓来的泰华劳工,在非人的条件下,以最原始的手工工具开始了这项工程。被称为“死亡铁路”咽喉的桂河大桥,是座钢架铁桥,长约150多米,桥的一边地势较为平缓,过河便是险峻的群峰,有的路段就开凿在悬崖绝壁之上。因工程过于艰巨,加上盟军的不断袭扰,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也未能建成。侵略者的美梦终成泡影,但北碧的寂寂荒野中却留下了堆堆白骨和无数孤鬼冤魂。
  历经岁月的变迁,泰国政府用心地把这处闻名的战争遗址保存下来。在青山绿水的明媚中,锈色斑驳的桂河大桥显得凝重而凄怆,就像饱经沧桑的老人,向前来参观凭吊的游人诉说着难忘的过去。
  桥旁有座简朴的纪念馆,它不铺张,却承载着“死亡铁路”和桂河桥全部的苦难历史。入口处的显要位置摆放着一颗巨型炮弹,它的警示意义是不言而喻的:祈愿战争的灾难永远不再发生。馆内陈列着许多当年战俘和劳工们使用过的简陋劳动工具、破烂衣物和各种生活器皿。墙上挂着一幅幅当年留下的老照片,忠实地记录了这里发生的一切。那些骨瘦如柴面容枯槁的战俘和劳工腰间仅挂着一缕遮羞的破布,形同野人。在荷枪实弹的日军看管下,他们有的挥动铁镐开挖路基,有的弯腰躬背,拖着沉重的步伐扛运木料。如虎似狼的监工恶狠狠地在一旁盯着,不断地吼叫着,多少人就惨死在他们无情的棍棒皮鞭之下。一个瘦骨嶙峋、气息奄奄的战俘躺在一间树枝搭成的草棚里,无神的双眼透过头顶上树叶的缝隙,直勾勾地望向天空,也许他正在思念远方的亲人,期盼着和他们在故乡重逢的那一天。这里,除了赖以维持廉价生命的水和少量不堪入口的食物外,没有任何药品,面对热带丛林中的毒瘴瘟疫,等待战俘和劳工们的只有死亡。近10万条宝贵而又无助的生命,在被榨尽最后一滴血后,无影无踪地消失在莽莽的荒山野林里,只有少数幸运者的白骨,留下一座座冰凉的墓碑。
  城里有两座死难战俘的墓园。茵茵碧草中,整齐地排列着数千个墓穴。每个墓穴里原本都是一条鲜活的生命,他们都风华正茂,曾经快乐过,幸福过,有过属于自己的梦,然而战争,却让他们永远躺在了异国他乡的黑暗墓穴中。
  我缓步走在墓园静谧的甬道上,夕阳正用它桔红色的光辉温暖着一座座凄凉的墓碑。突然间,我发现一些碑前有几束鲜花在闪亮,我想,献花者也许是专程前来寄托哀思的亲人和朋友,也许是与死难者毫无关系的游人过客。然而不管怎样,这无言的花束和无数凭吊者留下的沉思的脚步,都表述了一个共同的理念:这些年轻的殉难者永远活在人们心中,因为他们的生命,连着一个令人刻骨难忘的特殊年代。
  此时,一个清秀稚气的日本女孩的面孔在我眼前翩然浮现,她问我,“我们都愿意同中国人民作朋友,可为什么你们总是不忘谈论过去的历史呢?”我不怀疑这位年轻朋友和日本人民对中国的友好感情,但我要告诉她:时至今日,日本仍有一些人还在肆意篡改甚至美化那段罪恶的侵略史,用军国主义思想毒害和麻醉青年一代,为大和民族的“共荣圈”扬幡招魂。正是他们丑恶的言行,使在那场战争中受害的中国人民和其它国家人民无法忘记这段血腥的岁月。
  金色夕阳正向大地挥洒着它最后的余辉,回首望去,屹立在粼粼碧波之上的桂河桥,于霭霭暮色中显得更加苍茫。我想,它是一个苦难时代的象征,是历史的一面镜子,虽然已不再有运输的价值,但应该永远留在那里,留在人们的心中。(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