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阅读
  • 0回复

蓝山看山不见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2-22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域外散记

  蓝山看山不见山
本报驻澳大利亚记者 李学江
几乎是与澳大利亚东南海岸平行,绵延着一条约一二百公里宽的山脊,地图上名之为大分水岭,它在悉尼以西的一段就是闻名遐迩的蓝山。蓝山距悉尼仅一百公里,交通方便,因此便成了悉尼人节假日游乐休憩的乐园。
车开进蓝山景区,却又见谷不见山。它不似中国的三山五岳,没有群山巍峨,有的却是桌面般平展的山顶,深壑巨谷将它纵横切割,因此将它说成高原似更确切。但它又不像中国的黄土高原,站在高高的崖岸上远眺近观,满沟满谷的桉树,一片绿海无涯,天光云影在林海中游移,蔚为壮观。而从叶片上挥发出来的桉树油雾,在阳光下幻化成蓝色烟霭,罩于山巅,流于沟谷,朝紫暮蓝,气象万千,蓝山由此得名。
蓝山顶部平均海拔高度约一千余米,约于三亿年前自海底崛起。由于升降速度不一,高出者拔为山顶平台,下沉者降为沟壑,两者之间的落差,形成垂直的岩壁,高者五六百米,低者也二三百米,在山间蜿蜒错落,长达上百公里,从飞机上俯瞰,宛若中国的长城。雨水山溪汇成的十数处飞瀑从山壁间跌下,煞是好看。不过最吸引人的景点还是三姊妹岩,三块巨石从岩壁的凸出部游离出来,并肩而立,在夕阳下沉默无语。当地传说,这岩石原本是他们部族中最美的三位姑娘,被另一部落的三位男青年看中。但族规不许异族通婚,两族为此开战。为保险起见,族中长老用魔法将三位姑娘化为岩石,待战后再将她们复原。不幸的是长老战死,咒语无人能解,姑娘们从此成为望夫岩。蓝山市旅游局长弗赖尔女士对记者开玩笑说,我们还真不想找到咒语,这三姊妹岩每年为我们吸引一百多万游客呢!
蓝山旅游公司的市场部经理贝茨带我们乘一辆旅游有轨车,从山顶沿坡道以五十二度角直冲而下。这是世界上最陡的轨道,已被记入吉尼斯世界大全,难怪一路上都有游人的惊叫灌耳。此处原是一间煤矿,旅游有轨车抵达的终点便是矿井进口。当年矿工们由岩壁的横向打洞挖煤,然后用铁轨车运出。一九四五年矿井关闭,运煤车改装成旅游车,井口安着电视,向游人展示着当年的艰辛劳作。这里四围树茂草丰,乔木参天,林间爬藤似网,蕨类植物密布,一派热带雨林景象。一道高出地面一两米的木板走廊曲曲折折地在林间萦绕,近两公里长。贝茨说,建木廊的目的是为保护草木免受游人践踏,因此在建廊时就规定不砍一棵树,实在绕不开,就在木道中间为树开个天窗。
这可是一家私人旅游公司,足见环保意识在蓝山多么深入人心。早在一九三一年,这里就有一块土地的主人,为生计要砍伐一处百年桉树林。正在此地旅游的几个青年人听后请求他不要砍。回到悉尼后他们四处募捐,用两年时间才凑足二百英镑,将这块树林买下交给了国家。二百英镑在当时可是个不小的数目,这段往事听后令人感动。难怪蓝山四百多种动物、一千多种植物都备受珍爱。一九九四年有人在蓝山一处深谷偶然遇见一片从不知名的奇树,经专家鉴定,是遗存下来的恐龙时代的“活化石”,被称之为“乌利米松”,仅存的这三丛共三十五株树都已有五百到一千年的树龄,在全球也是绝无仅有。为保护好这些国宝,生长地至今保密。外界植物学专家前往实地考察时,都要乘直升机,且要蒙上双眼。
到蓝山可看谷,看树,看云,看雾,看山岚夕照,看岩壁飞瀑,但同时还应学学人家的生态保护意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