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问候语的变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2-23
第8版(大地·副刊)
专栏:名家茶座

  问候语的变迁
方成
  现代人有个新的习惯,见面打招呼、问候都说声“你好!”有些人接电话也先说一句:“你好!”许多人写信,开头一句也是习惯写“你好!”或“您好!”
  为什么说是新习惯呢?因为几十年前打招呼不是这样说,而是一句问话:“吃了吗?”老年人都记得的,现在很少听到这样的说法了。不仅打招呼提到“吃”,在民间俗语中,“吃”字也不少。如“吃香”、“吃苦”、“吃里扒外”、“吃软不吃硬”、“吃香的喝辣的”、“吃不了兜着走”、“吃的轻,担的重”、“吃着碗里,望着锅里”、“吃人家饭,给人家干”等等。骂人也是:“你是干什么吃的!”“不知道自己是吃几碗干饭的!”“吃人饭,拉狗屎!”“吃饱了撑的!”“吃饭不管事!”……谚语有:“吃别人嚼过的馍不香”,“吃人家的嘴软”等等。
  不知道有没有人专门研究过这种习惯语的来源。想来可能是我国几千年封建社会中,重农轻工商,生产主要是农业,老百姓最多是农民。生产技术落后,加上经常遭天灾人祸,找饭吃很难,这“吃”就成为人最关心的大事。在旧社会,女人说:“嫁汉嫁汉,穿衣吃饭”,男人说:“千里为官,为了吃穿。”穷人成天为吃发愁,富人以吃香喝辣作为最大享受和显示身份,所以不但“吃”字不离口,也以吃作为很重要的一种礼遇。由此,中国烹饪就特别讲究,以至在世界都享有盛名。在民间,这习惯也就流传至今。但这种习惯中,还明显带有旧时代的印迹:一桌酒席,上菜二三十样,每样都是大伙儿用筷子夹;硬劝人喝酒,甚至强行把人灌醉。至今虽然知道讲卫生了,夹菜使用公筷,但其他习惯在一些地方似乎仍如旧。
  和西方发达国家比起来,这种饮食上的旧时代的印迹,如“上起纲”来,可说:一不民主,二不科学。西餐显然有优越处:一不强迫劝酒,想喝就喝,不喝少喝随意,都由各人自己决定。又很科学,一是上菜以吃饱吃好为度,不会剩下那么多的菜肴扔掉或用作饲料喂猪;二是菜都是每人一份,自吃自的,很讲卫生。
  人头脑中旧时代的印迹不是很容易改变的,这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我们现在已经从“您吃了吗?”进化到“您好!”,这就是旧时代印迹转化的开始。我想,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旧思想、旧观念、旧习惯会得到越来越多、越来越彻底的转变和革新。您说是吧?(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