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永远的龙透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2-23
第8版(大地·副刊)
专栏:

  永远的龙透关
  杨雪
  龙透关,位于泸州城西郊三公里,初建于明崇祯十一年(即1638年),当时名为神臂关,至清同治二年重建,改名为龙透关,后一直沿用至今。川南民间一直有“天生的重庆,铁打的泸州”之说。确实,作为川南重镇的泸州,三面环水(长江、沱江在此交汇而流向东方),唯陆路必经龙透关方可入城,是一座易守难攻之城,再加上它南接云贵、东临重庆、北靠成都,是川南政治、文化、交通、商贸经济中心,因此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泸州,不仅因盛产美酒而闻名中外,亦因龙透关的险要、屹立、见证,写下过辉煌的篇章。1926年12月由共产党人直接策动领导的那场惊心动魄的泸州起义,就是其中精彩的一页。
  1926年,当北伐战争取得节节胜利之时,国民党新右派代表蒋介石正阴谋叛变革命。中共重庆地委根据中共中央指示,为支援北伐战争,积极策动四川军阀易帜,同时试图创建由我党掌握的人民军队。1926年12月1日,在中共重庆地委、军委的组织领导下,在刘伯承同志的亲自指挥下,泸州起义的枪声划破长空,震撼了四川和全国。起义的成功,极大的鼓舞了人民,为北伐战争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正如当时媒体所说:“泸(州)顺(庆)起义惊破武人之迷梦,唤起群众之觉醒,影响川局,关系至巨。”
  近万人的起义部队,在总指挥刘伯承的改造整顿之下,官兵战斗力大为提高、信心倍增。同时,为提高官兵的政治觉悟,发动和组织群众支持革命,刘伯承同志还创办了军事政治学校,发动川南师范学校等学生组织宣传队到街头、学校、军队中去,宣传革命道理和国内外革命形势,废除苛捐杂税,严格军队纪律,使军民之间的团结得到加强,革命情绪十分高涨,泸州呈现出一片革命的新气象。
  1927年,蒋介石反人民反革命的嘴脸彻底暴露,他先后指使策划了重庆“三三一”惨案和上海“四一二”政变,消息传到泸州,群情激愤,刘伯承当即召集全军官兵在小校场开誓师大会,并构筑防御工事,决心以革命的武装痛击来犯的反革命武装。
  1927年4月,刘湘在蒋介石的指使下,纠集川黔联军约十个师近十万的兵力,从四面八方将泸州围得水泄不通,意欲一举将起义的革命军消灭在泸州城内。他们同时从水陆路发起攻击,白天失败了,晚上又进攻,晴天受阻,雨中又来犯,战斗进行得非常残酷激烈。但在刘伯承足智多谋的指挥下,在我军民“众志成城”的顽强抗击下,敌军的一次又一次进攻都未得逞,反以惨烈的失败而告终。恼羞成怒的敌人又组织起二千人的敢死队,从陆路直扑龙透关,刘伯承总指挥亲临关上,集中优势兵力和火力,与敌人展开了殊死较量,敌人的一次次来犯被我打下去,最后弄得敌人的敢死队成为怕死队,抱头鼠窜而去。
  在坚守泸州城一百六十七天以后,起义部队由于得不到外援,内部加之弹绝粮尽等诸多因素,形势非常严峻。为了保住革命火种,以图未来发展,刘伯承与起义部队最终突围而去。泸州起义最后虽然失败了,但它在我国现代历史和军战史上写下了重要一页,其可歌可泣的献身精神,永远为我们怀念和敬仰。
  在一个秋高气爽的午后,我独自一人来到龙透关上,高高的“泸州起义纪念碑”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我内心的崇敬感不禁油然而升。正前方,龙透关脚下的山路已经荒圮,隐没在凄凄荒草下,充满了宁静和肃穆,一切似乎都已遥远,而龙透关永在,关于它的传说,关于泸州起义的故事……
是的,今天,当一座古老的泸州城早已旧貌变新颜的时候,当城中宽阔的主干道伸向四面八方、高楼群立的时候,当长江、沱江上铁路大桥、公路大桥、高速公路大桥飞架南北的时候,当我们今天生活在安宁、和平的幸福里时,我们可否记得起无数先烈的追求、奋斗乃至牺牲?他们留下的精神财富是如此厚重,就像这永远的龙透关,成为我们走向灿烂明天的无穷动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