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阅读
  • 0回复

“圆明园”打造舞剧品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2-22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

  “圆明园”打造舞剧品牌
   冯双白
  舞蹈史告诉我们,能否拥有自己“品牌”意义上的经典舞剧或歌剧,是能否成为世界著名舞台艺术表演团体的最重要的标志之一。《曼侬》对于英国皇家芭蕾舞团,《天鹅湖》对于莫斯科大剧院大芭蕾舞团,《茶花女》对于法国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驯悍记》对于德国斯图加特芭蕾舞团,都具有这样的意义。岁末年初,北京歌舞团与北京电视台双方联手推出了大型舞剧《情天恨海圆明园》(以下简称《情》剧)。这部由首都媒体积极参与、多位知名艺术家倾心创作的舞台剧,不仅成了首都舞蹈文化市场开拓的急前锋,而且为北京歌舞团这样一个有20年历史的专业团体赢得创建“品牌舞剧”的机会。
  虽然舞剧是一门以肢体语言为主的艺术,但是,具有“品牌”意义的舞剧,首先要有当得起品牌分量的文化内涵。《情》剧把历史上的“火烧圆明园”作为大背景,以修建圆明园之无数无名无姓的石匠为表现对象,将镜头聚焦在一对普通恋人的悲剧命运,揭示小人物面对清宫里大太监时那种撕心的无奈和年轻女性的万般委屈,更将这委屈置放在英法联军大火烧园所造成的无可挽回的切肤国恨之下。100多名年轻演员,400多套服装,恢宏的舞台美术设计,加上从法国进口的高10米、宽18米的无缝透明纱幕上映照出的电影一般的字幕和图像,这部舞剧给观众充分的视觉享受。
  这部被许多人称之为“京味”的舞剧,已经是“品牌”意义上的赞许。一个地方的艺术剧目,如果能上升到品牌的地位,必当浓缩着地域文化的熏陶濡染。《情》剧以舞剧故事情节看,每逢杀人砍头就会响起来的那把菜市口铁算盘及其舞蹈,仁和大酒楼里的老北京民俗展览式的舞蹈过场,以及早已被阉割却得意忘形地要娶媳妇的大太监在新婚之夜所发生的种种冲突,都可以看作舞剧文学构思上的得意之笔。那个精心设计的仁和酒楼以及在整部舞剧中以明黄、朱红、浅灰色调为主的色彩布局,精心制作的服装,都在人们心中引发关于老北京的无限遐想和神往。赵季平第一次涉足舞剧音乐创作,大胆地用了大段的老北京胡同叫卖声作为音乐因素,虽然略嫌拖沓,却也给足了“京味”的咀嚼时间。
  表演艺术的“品牌”,在很大意义上和参与舞台二度创造的表演者息息相关。《情》剧中几个主要人物虽然都由非常年轻的演员扮演,但是几个主角均有不同程度的光彩。特别是表演得活灵活现的大太监,突破了中国舞剧艺术主要角色的樊篱,是一个生动的、而非脸谱化的反派人物。他那似乎永远伸不直的“兰花指”,他时不时就要轻捋一下细眉的造作动作,无不入木三分地揭示了人物的特殊性格。舞剧“品牌”之树立过程,实际上正是舞剧人物的创造过程,其中又特别依赖着戏剧化情节和典型细节。如大太监要处死老石匠,只见他慢慢地扬起了手臂,半松着手掌,似乎要挥臂而下,却突然之间将两根手指尖猛地一扬,大铡刀随即落下,老石匠身亡,女儿即将被霸占,戏剧矛盾冲突达到高潮。
  舞剧属于戏剧艺术,中国人有喜欢看故事的审美习惯,《情》剧是在虚实对比中撇开了庞杂的情节线索,直接展开老石匠父女、小石匠与大太监之间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戏剧性较强的故事,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舞剧艺术的最根本要求。当然,京都是历史大戏的舞台,怎样更好地刻画那些活在大戏台上的京都小人物而绝不模糊都城旧事的历史颜色,是一门大学问,也是创建“北京舞剧”品牌之过程中最值得下功夫的地方之一。因此,无论从中国舞剧提高创作质量的角度说,还是以创建“品牌”的角度看《情》剧,它都还有尚待琢磨和提高之处。(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