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解决三农问题,关键在于减少农民,加快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1-07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2001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也是农村改革、发展重要的一年,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小城镇建设等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新年伊始,我们邀请几位农村问题专家围绕这些问题加以评述,与读者一起回顾世纪初年的农村经济,展望2002年的发展前景。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关注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欢迎读者继续关心、支持《农村经济》专版。 ——编者
  解决三农问题,关键在于减少农民,加快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中国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 李 铁
  我国加入世贸后,参与国际竞争,使得三农的矛盾更为突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如加快结构调整,改革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加大中央和省级政府的转移支付力度等。但都无法回避由于农业人口过多而导致的生产能力过剩、商品化需求不足、人均占有资源过少限制收入增长,以及转移支付由于人口基数太大形成的财政压力等。因此,关键在于减少农民,加快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促使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以此带动农产品的商品需求,促进结构调整,从增加非农就业和农村人均资源占有量两个方面,提高农民收入,降低中国加入世贸后对农业带来的风险。党中央、国务院把推进城镇化作为21世纪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更多的是从国民经济全局的高度,从调整城乡关系入手,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
  按照“十五”计划推进城镇化的要求,从2001年开始,全国小城镇的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已经开始实施。一些省会城市和中等城市也相继进行了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取消了按农业和非农业划分户口的办法,并放宽了农民进城落户的条件,但由于在城镇准入条件上,各类城镇还有很多限制措施,如学历、住房或就业方面,农民进城落户仍存在着许多障碍。特别是在一些特大城市,不仅仅限制农村外来人员落户,而且对就业和相关的子女入学教育、卫生保健防疫等问题采取了差别政策,阻碍了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客观上起到了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作用。
  小城镇的发展作为我国城镇化的重要内容,也得到了各级地方政府的充分重视。许多地方纷纷制定了区域的城镇发展体系规划,确定了重点支持的中心镇。许多省根据自身的情况,从调整区域城镇布局、有效配置资源、精简机构和行政人员出发,开始撤并乡镇,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是也有一些地方把城镇化的发展盲目理解为城镇建设,大兴土木,大搞政绩工程,形成了大量政府债务,加重了干部和居民的负担,造成了严重的浪费,抬高了农民进城的门槛。这些都是对于我国国情没有充分认识,超越现实,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政策偏差。
  从今年开始,实施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战略,应主要围绕增加农民的非农就业和提高农民收入而展开。城镇化是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而不是加大对现有城镇投资,抬高城镇公共福利和门槛,拉大城乡差距的过程。因此政策重点一是应放在鼓励农民进城务工就业,促进城乡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取消一些地方限制农民工进城就业的不当政策。二是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支持农村地域内的中小企业发展,特别是农产品加工工业的发展,从促进农村地区的非农业就业开始,支持小城镇发展的产业基础。三是结合税费改革,加快小城镇政策管理体制的改革。应通过乡镇合并,转变政府职能,合理划分事权等方面,减少行政成本,降低农民负担,遏制短期行为,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生产要素向小城镇的集中。四是积极探索通过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并直接进入城镇建设一级市场,来保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基本权益和农民的利益,使农村人口的转移和非农建设用地的转移同步进行,把推进城镇化过程中的体制变革引向深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