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阅读
  • 0回复

农民思想道德教育的成功实践——河南省竹林镇精神文明建设纪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2-25
第4版(要闻)
专栏:

  农民思想道德教育的成功实践
——河南省竹林镇精神文明建设纪事
本报记者 李杰 王方杰
河南郑州与古都洛阳之间的浅山丘陵区,有一座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现代化文明城镇——巩义市竹林镇。
2001年,1万余人口的竹林镇实现利税9800万元,固定资产达到14亿元。目前,该镇有3个企业的产品通过了ISO9000认证,8种产品销往美国和新加坡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创办在郑州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上市企业——众生制药厂连创佳绩。多年来,竹林镇先后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
20世纪80年代初,竹林还是一个穷山村。土薄石厚,水源奇缺,种地靠天收。人均不足6分山坡地的竹林,农民吃的是红薯面,住的是破土窑,生活用水要到十几里外肩挑驴驮,只有在串亲戚、赶集、过年过节时才洗把脸。
是什么原因使这里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竹林镇党委书记赵明恩对记者说:“这些年我们始终坚持对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思想道德教育,党员干部是带头人
1980年到1983年,由于村里一些能人急于致富,一些村干部只顾忙乎自己的事,竹林村一度出现了班子瘫、人心散、治安乱的状况。当时,5个支委有3个离开了党支部,13个生产队长有8个不理事,村里封建迷信盛行,打架斗殴不断。
1983年“七一”前夕,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的赵明恩组织党员干部和群众代表开了7天7夜的大会,统一思想。会议决定:“干部必须是想着群众、带领群众致富的当家人。如果哪个干部只想自己发财,必须辞去公职。”
在那前后,有人想拉赵明恩入股或顶个名,让他拿双份工资,都被赵明恩拒绝了。他说,竹林要数能人,我是头一个。要发财早就发了。我是支部书记,不带领群众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愧对竹林人。
此后,竹林选干部,首先要看他是否肯为群众服务。光为个人发家致富,办事不公,手脚不廉,作风不实,对父母不孝,沾上一条,都不合格,总之,竹林的干部首先应是个道德境界高尚的人。
经济发展是中心,但不能忘了思想道德教育
在镇党委书记赵明恩、镇长李淑转等一批干部的带领下,竹林的社会经济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年来,竹林的经济总量从285万元增加到了14亿元。投资3.2亿元打井、建水厂后,基本解决了吃水难。村里兴建了中小学、幼儿园,实行免费义务教育。修建了34公里的镇区道路和旅游大道,开发了近万平方米居民住宅楼。
在艰苦创业的过程中,竹林涌现出了一批贡献卓越的先进人物。开始时,他们奖钱奖物,但到了1995年,有人提出:只有汽车没奖过,等奖了汽车再奖什么?问题直逼奖励的终极目的——引导人追求什么。竹林人达成了共识:奖励要奖出方向,奖出精神。经济发展是中心,但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忘了思想道德教育。
竹林人由此确定了自己的16字奋斗纲领:经济发展,生活富裕,道德高尚,文化先进。
现在,竹林的最高奖赏不是房子和汽车,而是一块镌有“率民致富”或“建设竹林功臣”的金字牌匾。送匾时节,全村人都涌上街头,唢呐开路,锣鼓震天。这隆重的仪式,饱含着乡亲们给自己崇敬的人的最高评价;而匾的得主则视之为千金难买,上面铭刻着的是一代人的奋斗精神,是留给后代的巨大精神财富。
思想道德教育,以规范化的制度为依托
1983年以来,竹林有一个坚持了19年的制度:每年开展两次“群众评党员、党员评支部、支部评党委”活动。党委和支部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决策水平和干部的思想道德水平,都要接受群众的评议。先后有5名中层干部因不公、不廉和能力不强被免职。
竹林的“三评”当面锣对面鼓,将党员干部实实在在地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1994年,镇里想盖新办公大楼,遭到群众反对。经过4年奋斗,经济上了新台阶,群众主动在评议中提出,必须建设能与竹林经济发展形象相称的办公楼。群众要求精兵简政,镇党委、政府机关就进行改革,将原来的47人减少到22人,实行党、政、经一体化管理。
一位干部说:只有到了竹林,你才会知道民主评议的威力;也只有到了竹林,才能真正理解竹林镇党委提出的“轻轻松松干不好竹林的工作,按部就班不适应竹林的工作,马马虎虎胜任不了竹林的工作”的含义。
抓思想道德教育,常年不松懈
10年前,竹林人根据村情,开展了年评“十好典型”和月评“好人好事”活动,之后年年坚持。对每年评出的“好党员、好团员、好干部、好民兵、好职工、好媳妇、好妯娌、好公婆、好夫妻、好少年”典型,全镇开大会表彰,让他们带家属免费到外地参观旅游。对评出来的“好媳妇”,还组织乐队,扎上彩车,到娘家送喜报。总之,不管你干什么,只要你表现出良好的思想和行为,就会得到充分的尊重和表彰。评议使人知荣辱、明是非,表彰则把良好的道德风尚送到了千家万户。
竹林镇坚持以先进理论和科学知识武装干部群众,党员干部每月逢“9”、职工居民每月逢“10”学习,各级党组织坚持做到每季度集中进行一次思想道德教育、一次科学知识学习、一次市场经济知识培训。镇党委每年还选送优秀党员和企业骨干到大学进行为期两年的脱产培训,让干部群众开阔视野,提高整体素质。
竹林镇还通过开展戏曲、电影、文艺汇演、演讲比赛、书画展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潜移默化地陶冶群众的道德情操。
竹林精神孕育时代新风
“爱竹林、比贡献、创大业、求效益、讲文明、共富裕”这18个字,概括竹林精神。党员和干部始终是竹林精神的风范。村里修路,平整土地,建公厕,是干部和党员的义务劳动。第一个捐资办学的,煤矿抢险时推开群众冒死排险的,在工作中兢兢业业、吃大苦流大汗的,常年奔波在外拉业务的,也都是干部和党员。
在群众眼里,集体就是大家自己。镇里建学校时,村民踊跃捐款,一下拿出18万元,比集体的投资还多。当煤矿塌方时,老百姓把盖房用的钢筋木材主动送到矿上救急。打井修路,不用动员,群众自己就会来。矿上出煤,煤石俱下,群众把石头全部挑出来,对外宣告:竹林只卖煤,不卖石头。
竹林人富裕之后,找到了新的精神追求和寄托。老太太赵花朵过去烧香敬神,祈求过上好日子。竹林建镇时,她从外村合并到竹林,成了竹林的新居民。现在,她把供奉的神位换成了精神文明宣传画,把敬神窑变成了宣传室,还积极组织其他老人开展健身活动。
18年来,竹林没有发生一例刑事案件,没有一例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情况,没有一个人练“法轮功”,成了一个远近闻名的社会主义农村新社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