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阅读
  • 0回复

在以方“松动”的背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2-26
第3版(国际)
专栏:述评

  在以方“松动”的背后
本报驻埃及记者 徐平
以色列安全内阁会议24日决定,对阿拉法特的“软禁”略作松动,但只允许其在拉马拉市内活动。巴勒斯坦方面对此反应强烈,不仅取消了双方原定的安全会谈,巴民族权力机构还举行紧急会议,决定暂停同以方的联系,并表示由此产生的一切后果应由以承担。
巴安全部门21日根据阿拉法特发出的逮捕令,以涉嫌组织、参与和实施刺杀以色列旅游部长泽维为由,逮捕了3名藏身该市的“人阵”极端分子。巴方认为已经满足了以方关于逮捕暗杀者和走私武器者的两项要求,以色列“解禁”阿拉法特是顺理成章的事。不想以居然表示没有完全达到要求,只答应给阿拉法特以“有限自由”。巴以冲突很可能将因此再度激化。
众所周知,巴以问题的最终解决离不开和谈。也许正是基于这一点,巴以冲突尽管有时看上去似乎相当危险,但实际上“失控”的可能性很小。可以说,巴以局势一直在当事双方、特别是在以色列的掌握之中。巴以双方尽管没有正式举行和谈,但是高层接触和安全部门的“安全会谈”从未完全停止过。双方都清楚单靠他们自己已经无法解决问题,他们都需要争取国际舆论的支持。因此不管有无美国的参与,“缓和当前紧张局势”实际上是当事双方一个“永恒的主题”。每当局势临近失控边缘,双方总会做出些缓解动作。此外,国际社会都不希望也不允许巴以冲突失控。欧盟、俄罗斯和埃及、约旦、沙特等国不断有人到中东斡旋、领导人之间也一直有热线电话联系就是证明。
巴方逮捕了3名“人阵”极端分子并向以色列通报后,以国防部长本—埃里泽当天就下令,今后7天内不主动对巴方发动军事行动,但保留还击的权利;以方还决定在“宰牲节”期间放松对巴人的封锁,允许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的巴人走亲访友;同意居住在约旦河西岸的巴人到东耶路撒冷的阿克萨清真寺做祈祷等。这些都表明以并不希望局势发展到无法收拾的地步。
暴力冲突使双方的社会和经济发展都受到了巨大打击。没完没了的暴力冲突也使双方领导人威信受到很大影响。以发行量很大的《新消息报》22日公布的一项民意调查表明:61%的被调查者认为沙龙错误地处理了巴以冲突,仅有38%的人对他处理巴以冲突的手段表示满意;民众对沙龙的信任度也从去年7月的77%下跌到54%。
最近国际上对巴以的斡旋出现了一个小高潮。但总的感觉是“灭火”有功,治本无方。沙特王储阿卜杜拉18日接受美国《纽约时报》采访时表示,在3月下旬的贝鲁特阿拉伯首脑会议上将提出一项中东和平新方案,要求以归还1967年以来占领的全部阿拉伯土地(包括耶路撒冷),以换取阿拉伯国家与其实现政治和经济关系的全面正常化。它虽然受到相当多国家的支持和赞同,但可行性却难说。另外,它能否代表所有阿拉伯国家的意见还是个大问题,换言之,一些阿拉伯强硬派未必同意。而沙龙政府的态度更是难测。
21日晚,沙龙总理在对全国发表的电视讲话中表示,要立即实施建立与巴隔离的缓冲区,保护以色列人和犹太定居者;仍将义无反顾地打击巴“恐怖”势力及其设施,直至完全摧毁;以将继续与巴方官员举行安全会谈,尽力避免引发全面战争,并与巴方实现停火,为实现持久和平铺平道路。由此看来,以色列近期对巴政策不会有大变化,也不会做出多大妥协。
(本报开罗2月24日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