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不愿告别王崇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2-26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今日新语

不愿告别王崇伦
卢新宁
几天前得知王崇伦去世。那晚央视新闻联播用较长的时间报道了王崇伦遗体告别仪式,许多中央领导敬送了花圈。身边18岁的外甥因此好奇地发问:王崇伦是谁?
  确实,对于今天的年轻人而言,上世纪50年代的劳动模范王崇伦是陌生的。他们并不知道,当年的王崇伦是新中国家喻户晓的英雄。身为鞍钢的一名普通技工,年仅26岁的他创造出“万能工具胎”,提高工效6倍多,被誉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在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王崇伦的名字与后来发明“三尖七刃”钻头的倪志福以及各条战线的一批劳动模范,不仅鼓舞了一代年轻人的创造热情,更在科学与运用之间支撑起一座“技术”的桥梁,成为新中国“技术工人”的可贵萌芽。
  而今,王崇伦他们曾经耀眼的名字已多少有些模糊,那些激动人心的故事也似乎变得平淡了。讲起他们,甚至有人会不以为然。然而,我们的时代真的不需要王崇伦了吗?
  毋庸否认,今天的世界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与半个世纪前相比,我们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现代化建设渐入佳境,时代确实不同了。在这个时代,我们中的许多人习惯将科学进步乃至社会发展的重任托付给科学家,热衷于发明创造的普通人少了,专心于技术革新的工人少了,人们变得“现实”起来,鲜有创造的异想天开和发明的奇思妙想。我们用充满信任的目光等候实验室里改变世界的革命性创造,而对身边实用技术的钻研有些轻视。我们宁愿将孩子送上那座高考的“独木桥”,也不愿意让他们去接受各种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
  然而,一个现代化的国家,不独需要科学家,也同样需要王崇伦。如今的时代,一个国家经济的增长,在相当程度上已经取决于技术工人的素质状况,取决于是否有无数像王崇伦这样的技术能手。目前,我们国家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29%,远低于发达国家60%至80%的水平,其中关键问题就是一线技术工人的技能水平太低。在我国高级技工仅占5%,而发达国家则是40%。我们社会已经出现了高级技工比研究生还稀缺的局面,而工人的技能素质不仅影响了产出,也直接影响了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影响了我们经济发展的脚步。
  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我们可以引进外资,可以引进先进技术,甚至可以移植先进的管理模式,但我们不可能引入大批的技术技能工人。“入世”后,中国将成为“制造业大国”,时代需要更多技术精湛、勇于创新的技术工人,需要更多坚信“有技术有技能才能有作为”的王崇伦。因此,我们不愿告别王崇伦,不愿告别一代杰出工人对于技术的追求与梦想,不愿告别一个普通劳动者激昂的发明热情和创新精神!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