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8阅读
  • 0回复

应保留这样的学术遗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2-28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记者来信

  应保留这样的学术遗址
  从北京大学东门往前走不远,就是成府蒋家胡同3号。大多数人并不知道,我国的历史地理学就是从这里起步的。
  当年,位于燕京大学东门外的成府,有不少造工考究的四合院,燕大校方出资租下一些给学校的教授居住。蒋家胡同3号正是燕大为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提供的住所。从1929年至1936年,顾先生一直居住于此。当时顾先生在燕大和北大讲授“中国古代地理沿革史”,为了繁荣学术发展,在1934年,与当时燕大研究生院毕业生谭其骧共同出资,筹备禹贡学会,并同时编辑出版《禹贡半月刊》。此刊英文译名起初是“TheEvolutionofChineseGe-ogrophy”,即中国地理沿革,稍后改为“TheChineseHistorialGeogrophy”,即中国历史地理,日后学界将此视为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端。该杂志发表了大量有影响的文章,在国际上也很有知名度。而蒋家胡同3号的东厢房就是学会的办公地点和杂志的编辑出版地。禹贡学会的同人除谭其骧外,冯家升、史念海、侯仁之、翁独健、周一良、吴丰培等也经常出入此间。1935年,顾廷龙、钱穆两人都曾在此帮助顾颉刚先生编辑《禹贡半月刊》。“七七事变”后,《禹贡半月刊》随之停刊。但就这短短3年的时间中,禹贡学派已经为中国历史地理学培养了整整一代人。现在谭其骧、侯仁之、史念海均成为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学术带头人。
  北大著名教授侯仁之先生多次讲,蒋家胡同3号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的根,复旦大学的谭其骧先生也曾主张在蒋家胡同3号的大门口挂一牌子,上书“禹贡学会筹备处”几个大字。北京大学的历史地理系一直想以这一处院落为基地,成立一个“历史地理学研究中心”,将顾先生开创的历史地理学发扬光大。
  蒋家胡同由3座相连的四合院组成,东边的一处院落因建筑完整、造工考究已经被海淀区文物局定为文物保护单位,而蒋家胡同3号这样有着特定学术文化内涵的院落,却因为算不上是任何级别文物保护单位、也没有太多建筑价值而不在保护之列。从民国开始,以清华、北大、燕京大学为核心,海淀中关村一带就是学者文人活动的重要场所。在中关村这块寸土寸金的地方,保留蒋家胡同3号这样的学术文化遗址无疑会造成一些经济上的损失,也许还会影响整体的规划。目前北京大学正在兴建成府北大科技园区,我们相信北京大学作为著名的学府,一定会有远见卓识,以学术的继承与发扬为出发点,保留这一处不寻常的院落。
  本报记者 杨雪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