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1阅读
  • 0回复

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积极支持教育事业发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3-01
第5版(要闻)
专栏:

  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积极支持教育事业发展
  财政部部长项怀诚
  党的“十五大”提出“科教兴国”的治国方略,把教育事业摆在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充分表明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教育发展的高度重视。朱镕基总理在本届政府成立伊始,就向国内外庄严宣布,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本届政府的最大任务。财政部作为国务院的重要组成部门,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担负着重要职责和任务。
  增强财政支持力度全面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近些年来,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部门积极筹措资金,千方百计优化支出结构,加大教育投入力度,保证了教育经费的快速增长。从1998年起的5年中,中央本级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的比例,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仅此一项,中央本级实际增加教育经费489亿元。与此同时,地方财政也比照中央财政的做法,每年本级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也增加1—2个百分点。据统计,1998年—2000年,全国教育经费累计总投入为10147亿元,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累计为6882亿元,分别比前三年累计增长了52%和39%。财政性教育经费占
  GDP的比重逐年提高,从1998年的2.59%提高到2000年的2.87%。全国教育经费投入在短短几年中实现如此大幅增长,在我
  国教育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世界其它国家也是罕见的。
  ———大幅增加基础教育投入,努力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
  基础教育是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促进基础教育发展既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举措,又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为此,财政部在推进建立公共财政体制框架过程中,将财政资金的保障重点逐步转移到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上来,尤其是重点保证基础教育的资金需求。1998年—2000年,中央财政共安排“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资金25亿元,并在“十五”期间,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计划安排专项资金50亿元,实施第二期“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2001、2002两年,为推动实施全国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安排专项资金30亿元;为支持民族地区发展基础教育,尽快提高民族地区人口素质,中央财政在分配专项资金时,充分考虑民族地区的特殊困难,给予了重点倾斜,仅2001年用于民族地区的教育专款就占教育专款总量的25%,用于民族地区的国家义务教育助学金的比例达77%。同时,地方财政也相应增加了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形成了全国上下兴办基础教育的新高潮,确保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目标的如期实现。
  ———积极完善农村基础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努力确保农村教师工资及时发放。完善农村基础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确保农村教师工资及时发放,合理安排农村学校公用经费,既是保证教师队伍稳定的重要举措,又是确保不断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的关键。这是当前农村教育发展中的核心问题。为此,财政部门按照《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要求,一是督促地方财政将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的管理上收到县,目前上收工作正在积极推行,今年大部分省都能达到这个要求。二是设立教师“工资专户”,由财政部门按照国家统一规定的工资项目和标准,通过银行将教师工资直接拨入个人账户中。三是中央财政从2001年起,每年安排50亿元资金,专项用于中西部困难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的发放,与此同时,地方财政相应加大了保障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发放的工作力度,从而使拖欠教师工资的情况得到了有效遏止。四是实行“一费制”,逐步核定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标准,农村中小学收取的杂费必须全部用于公用经费支出,不足部分由县、乡两级财政在预算中予以安排,这将缓解农村学校办学经费紧张的矛盾。
  ———大力支持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促进院校平稳划转。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调整,有利于打破条块分割,实现优势互补、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的规模效益。为支持这项改革顺利实施,确保划转院校的平稳过渡,中央财政采取了积极有效措施,共向地方划转了184所院校经费39亿元,同时,提高了下划院校的经费基数6亿元。此外,还专门设立了“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专项资金”,1998年—2001年共安排了14亿元资金,专门用于解决共建高校发展中的困难和遗留问题。
  ———积极安排专项资金,保证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各项工程的按时启动和顺利实施。1999年—2001年,中央财政共安排专项资金100亿元,专门用于“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工程”、“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工程”等八大工程,并继续支持“211工程”建设,有力地促进了高等学校人才引进与培养以及教学改革和学科建设。
  ———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支持高校扩招工作。1999年,中央决定高校扩大招生52万人,到2001年,高校在校生人数比1998年翻了一番。为了更好地满足扩招增加的经费需求,财政部门相继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在大幅增加高等教育正常经费投入的同时,加大了房屋修缮和仪器设备购置专项资金的投入规模,三年共安排资金22亿元。与此同时,累计安排高等教育国债资金70多亿元,拉动配套投资120多亿元,形成了规模达1000万平方米的高校基础设施建设规模,成为建国以来高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增长最快的时期。
  ———推动和完善资助政策体系,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一是自1994年开始,中央财政连续8年每年安排1亿元资金用于中央高校特困生补助,并从今年起,将此项资金的规模增加到2亿元,设立“国家奖学金”,专门用于资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二是从1998年起,中央财政每年安排3000万元义务教育助学金,专项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中小学生,从2001年起,这项资金的规模增加到了1亿元。三是从1999年开始,中央和省级财政部门积极配合银行和教育部门研究制定国家助学贷款的相关政策,对国家助学贷款实行财政贴息。截至2001年底,全国共有27万多名学生签订了贷款合同,合同总额为24.4亿元,国家财政为此共安排贴息资金2.66亿元。
  ———切实提高教师生活待遇。一是从1999年至今,先后3次提高了包括教师在内的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教师收入水平大幅提高。二是提高了部分重点高校高级专门人才的津贴补助。三是通过增加教职工住房投资、实施高校筒子楼改造工程等,教职工的居住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1998、1999两年,中央财政共安排专项资金26.39亿元,用于高校筒子楼改造,共改造筒子楼1618栋、总面积为330.64万平方米。
  在加大对教育投入的同时,国家财政还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积极支持教育事业发展。其中仅税收优惠政策就有13项之多,涉及到了所得税、增值税、营业税等多个税种的减免。比如,对纳税人通过非营利的社会团体和国家机关向农村义务教育的捐赠,准予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前的所得额中全额扣除;对直接用于科学研究、科学试验和教学的进口仪器设备,校办企业生产的应税货物用于学校本校教学科研方面的免征增值税等。这些优惠政策的出台,在相当程度上缓解了教育经费供需矛盾,较好地支持和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充分体现和贯彻了国家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思想。
  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继续履行好财政支持教育发展的各项职能虽然,近些年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的任务和挑战,以及加入WTO后,国际和国内形势发生的新变化,对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的重要性。没有教育的大发展,没有基础教育的普及,就无法造就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数以千万计的各类人才,就难以提高全民素质,难以提升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教育管理方式、教育观念、教育质量都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必须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教育体制和教育管理方式,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需要各个部门的支持和配合,财政部门要继续履行好支持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各项职能,及时发现并深入分析教育经费保障及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采取切实可行措施加以解决。
  ———按照建立公共财政体制要求,调整支出结构,进一步完善多渠道教育经费筹措保障机制,加大对教育的投入,逐步缓解教育经费紧张的矛盾是各级财政部门今后工作的重点。资金保障是加快教育发展步伐的基础。没有足够的资金,实现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就无从谈起。当前,教育经费供需矛盾依然十分突出,一些学校的办学条件还有待进一步改善和提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发展经济,培植财源,不断壮大国家财政收入规模,并按照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调整支出结构,积极筹措资金,进一步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同时,要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资办学,丰富和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多形式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
  ———充分发挥现有教育资源的效益,进一步解决好教育经费使用效益不高与供给不足并存的矛盾。科学合理地配置现有的教育经济资源,切实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既是经济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又是当前建立我国公共财政体制的重要内容。而我国目前的教育经费管理和使用中仍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教育体制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教育布局、经费支出结构不够合理,教职工队伍臃肿庞大、教育经费使用效益不高,等等。因此,今后工作中,在增加教育投入的同时,还要结合财政部门正在推进的“收支两条线”、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以及政府采购制度改革,积极配合和促进有关部门,制定完善的教育经费管理制度,加强对教育经费的监管,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把抓管理与抓投入摆在同等重要位置。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保障机制,确保教师工资的及时足额发放。要解决农村教育问题,就必须重新理顺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并结合农村税费改革,建立新的义务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加大政府在保证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方面的责任。去年,国务院作出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各有关部门按照有关精神为建立农村教育义务投入保障机制、妥善解决拖欠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问题采取了许多有效措施。但从有关方面反映的情况看,拖欠农村教师工资问题尚未根本解决。我们要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完善有关制度和办法,狠抓落实,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从根本上解决拖欠教师工资问题。
  ———适应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资助政策,促进高等教育均等化。建立有效的大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确保家庭贫困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既是加快高等教育发展步伐的需要,又是体现党和政府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的重要举措。虽然,我们目前已经制定了许多资助政策,但从总体情况看,现行的资助政策仍有一些地方需要进一步完善,比如,对政府资助依赖性过强、资助方法简单、社会资助力度小等,这与新形势下加速培养更多优秀人才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加大改革力度,按照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要求,设计既符合我国国情又公平有效的大学生资助政策,将是我们今后工作的重要任务。
  推进教育改革离不开国家财政的支持,加快教育发展步伐,需要强大财力做后盾。面对新的国内外形势,财政部门今后的工作任务将更加繁重。因此,必须继续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教兴国”战略,积极开辟财源,不断壮大财政实力,推进公共财政体制改革,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在安排财政预算时,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同时,要继续运用财政调控手段,实行财税优惠政策,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振兴奠定坚实的基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