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1阅读
  • 0回复

第一次从东京发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3-01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

  第一次从东京发稿
吴学文
  40多年前,我作为新华社记者,随新中国成立后派往日本的第一个代表团———中国红十字会代表团访问日本,并从东京发出了第一篇新闻稿。在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之际,回首往事,真是感慨万千。
  中国红十字会代表团是于1954年10月30日到达东京的,这一破冰之旅为中日民间往来打开了局面。
  中央对这次出访极为重视。
  代表团临行前,周恩来总理在中南海接见全团成员并指示说:你们是战后我国派往日本的第一个民间代表团,在今天的复杂情况下,首先要去得成,只要到达日本便是胜利;代表团在日本只谈友好,不谈其他,此行要成为一个良好开端,为今后同日本有更多的往来打下基础;在各种场合发言,要说明我们的和平政策和友好态度,说明中国人民愿和日本人民长久友好,和平共处。周总理的这些指示,形成了代表团完成访日任务的行动纲领。
  在团长李德全、副团长廖承志的率领下,代表团排除艰难险阻,把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带到了东邻日本。日本人民以空前盛大的规模欢迎了中国人民的使者。我作为代表团的随员,目睹了那些动人心弦的场面。
  在东京的羽田机场,日本各界和爱国华侨极其隆重地举行了有3500多人参加的欢迎大会。日本朋友告诉我说:“欢迎规模和热烈程度远远超过了迄今接待外国民间代表团,也超过了接待外国的国家元首。很多人是流着欣喜的热泪欢迎你们的。”
  作为邀请单位之一的日本赤十字社,为了感谢中国红十字会帮助在华日侨归国,在东京举行了欢迎大会,出席大会的各界人士有3000多人,会场气氛热烈异常。在赤十字社社长岛津忠承致欢迎词后,李德全团长和廖承志副团长在讲话中强调,这次来到日本,第一是为中日友好,第二还是为了中日友好,中国人民愿与日本人民长久友好,和平共处。这时,会场沸腾起来,掌声雷动,欢呼如潮。这是中日两国人民心灵上的共鸣。
  代表团访日过程中,欢迎场面之热烈一个赛一个。在京都,参加欢迎大会的各界人士达1.5万多人,嘹亮的《东京—北京》之歌响彻会场内外。大阪的欢迎大会除大阪、神户各界人士外,九州、四国、中国等地区的各阶层、各团体也派代表赶来与会。这反映了日本广大人民要求与中国人民友好的强烈愿望。
  日本各界著名人士积极要求与代表团会晤。在这些会晤中,最令人感动的是日本改进党干事长松村谦三的政治家风度。松村先生主动到代表团的驻地帝国饭店会见廖承志副团长。他们虽然初次见面,却是一见如故。廖副团长详细说明了为什么中国要把中日友好作为国策,这引起了松村先生的共鸣。他说:“与中国友好相处,本来也应当成为日本的国策。但廖先生这次来访,未能成为政府的客人,令人惭愧。我愿为日中两国的修好而努力。”初次会晤、暂短交谈,就能论述本国的国策问题,这在政治家的交往史上也是不多见的。
  日本各界人士在羽田机场欢迎中国红十字会代表团的热烈场面,深深地打动了我,开始领会到周总理所说的“只要到达便是胜利”的深刻含意。可是如何把这些动人的情景及时地告诉中国人民呢?我以随员的身份是否可以作新闻报道呢?我作为新华社的记者面对激动人心的场面产生了一定要向总社发回新闻的强烈冲动。于是我请廖副团长同意我出去闯闯,摸索路径。这位新华社的老社长立刻表示同意。我在老华侨、亚细亚通讯社社长李铁夫的陪同下拜访共同社专务理事岩本清(当时新华社与共同社尚无交往),请他协助解决发新闻电报的问题。岩本先生思量片刻后说:“想到同贵国和贵社的关系,让我想办法试试看。”几个小时后,李铁夫给我送来了由日本外务省发给的“PassWord”(发新闻电证,可由收报人付费)。我立即到电报局向新华社总社发出了中国红十字会代表团到达东京受到日本各界热烈欢迎的报道,这是新华社记者发自东京的第一篇报道。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