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1阅读
  • 0回复

情、理、法交融的篇章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3-01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

  情、理、法交融的篇章
  章柏青
  兰州电影制片厂最近摄制的影片《太平使命》(孙中信编,范元导)描绘了一幅我国西部山区群众向小康迈进的欣欣向荣景象,塑造了一个长期生活在基层,为实践“三个代表”而奋斗的优秀共产党员的形象。
  该片是根据全国模范公务员、全国司法行政系统一级英雄模范、全国人大代表、甘肃古浪县黑泽乡司法助理员侯殿禄为生活原型创作的。银幕上的侯鉴英既源于生活,从侯殿禄事迹中吸取了大量素材,而作为一个艺术形象,他又是全新的。编导者在塑造这个形象时,抓住了三个字:情、理、法。所谓“情”,即写出侯鉴英对人民的真心、真情,为关心百姓的疾苦,不计个人得失,不顾个人安危;所谓“理”,是讲道理,讲道德,写出侯鉴英以身作则,对人民群众进行“德治”的身教与言教;所谓“法”,即遵纪守法,写出侯鉴英的法律意识,以自己的模范行为维护社会安宁、稳定的动人事迹。实际上,在侯鉴英身上,情、理、法三者是统一的。侯鉴英拦车抓获抢劫乘客财物歹徒的情节;倾全家所有帮助刑满释放人员甘二林创办电器修理部,引导他走上正路的情节;冒着生命危险,制服手持炸药的逃犯牛满山,迫使其束手就擒的情节,正是侯鉴英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以法慑人的最为有力的写照。特别是影片结尾,大瓦窑村与北望村的群众为用水争斗起来,眼看着一场恶性械斗一触即发,侯鉴英骑车从数十里外赶来。由于疲劳过度,从车上摔了下来,他不顾全身伤痛,挣扎着赶到现场。两村群众在侯鉴英的感召、教育下,终于化干戈为玉帛,握手言和。一个长期默默地实践着“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在经济建设与西部大开发中做出了重要贡献的中国西部基层干部的光辉形象,也由此矗立在广大观众的心里。
  影片在艺术上追求一种朴实、厚重、情理交融的风格。编导者并不刻意地去歌颂共产党员侯鉴英什么,而是以一种客观的笔法,非常朴素地写出侯鉴英面对一个个的人物与接踵而至的突发事件的语言与行动,让观众从中去认识他的思想与品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编导者在影片中设置了一个青年志愿者水淼老师的形象。这是一个聪明、热情,愿意为建设新农村贡献自己才智的青年知识分子。她从城市到农村,在帮助农民群众致富的同时,又深深地被变化着的农村生活所吸引,所感染。事实上,影片是始终以她的视角来观察侯鉴英的,侯鉴英的一举一动无不给水淼老师以教育与激励。这个人物的设置与构思不仅使侯鉴英的模范行为更为真实可信,也使水淼老师在农村的成长有了更为切实的依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