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阅读
  • 0回复

屈原有“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1-08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文化点评

  屈原有“屈”
杨学武
  有文友自远方来,提议参观屈原祠。我陪他从湖北宜昌乘船溯长江而上,来到位于西陵峡口的原秭归县城归州镇,屈原祠就坐落在此地一座山坡上。举目远眺,古色古香的屈原祠依山挺立,傲视长江,气势恢宏,蔚为壮观。可当我们走近屈原祠,看到的却是一片荒凉冷落的景象:祠外门可罗雀,祠内空空荡荡;地面野草丛生,墙上青苔漫布;郭沫若题写的匾额污迹斑斑,“光争日月”几个大字暗淡无光;青铜铸就的屈原像风尘仆仆,满脸忧伤的样子似乎在仰天长问: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如何而求索?
  屈原乃世界文化名人,他的祠堂为何埋藏深山无人问?在旅游业兴旺发达的今天,屈原祠为何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原来,由于三峡大坝的兴建,原秭归县城已在前年迁至位于三峡大坝附近的茅坪镇,具有千年历史的归州镇如今人去楼空。于是,秭归人成了移民,屈原却成了“遗民”。据说当地政府曾计划将屈原祠迁至新县城,但由于搬迁需要一大笔资金,而资金如何落实,有关方面尚未定夺,目前只好让屈原在老家屈居。加上有些专家学者对屈原祠是否应该搬迁持有不同意见,因此,屈原究竟何去何从,恐怕将成为一个问题。
  屈原生前遭受小人排挤和国王贬逐,孤苦伶仃到处流浪,最后含冤受屈死于他乡。传说他的姐姐对他无比思念,日夜伫立在长江岸边,对着滔滔东流的江水,声声呼唤着屈原的名字,盼望他魂归故里,秭归县因故而得名。两千多年来,屈原的名字一直在民间传颂,每年的端午节,人们采用包粽子、划龙船的方式祭奠他,表达对他的怀念和热爱。据我所知,屈原家乡的老百姓为了纪念屈原,当年曾集资修建一个屈原庙,地址在现屈原祠的下方,由于房屋简陋,年久失修,加之位于江边,每遇长江发洪水时,就面临着被江水吞没的危险。屈原本来就是投江而死的,为了不使死后的屈原再次葬身于长江,当地政府于80年代初修建新的屈原祠,才使屈原有一个安魂之所。然而没想到屈原真是命苦,不仅屈死他乡,而且死后魂归何处始终是个问题。
  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滋,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苦是……”如果屈原地下有知,对此“盖棺定论”不知作何感想?倘若他当年对昏庸腐朽的楚国不是那么愚忠,而是像太史公所说的那样“游诸侯”,有道是“树挪死,人挪活”,以他的才能,一定会得到他国的重任,那么,不仅他生前的命运要改观,而且死后的下场也恐怕不至于像现在这样凄惨。于是,我不禁对屈原的遭遇愤然不平:中国不是很喜欢为历史人物修建宫殿陵墓和祠堂庙宇吗?可人们见到的不是阿房宫就是十三陵,似乎只有三皇五帝及其皇亲国戚、文武百官,才有资格享受“永垂不朽”的待遇,而且,如今有些地方打着“复兴中华文化”和“发展旅游事业”的旗号,不仅仍然为“好皇帝”、“好清官”大兴土木,还为秦桧、严嵩之流的奸臣修建“青史留名”的场所,甚至为杜十娘、潘金莲之类的名妓修建“万古流芳”的牌坊。据说屈原故乡的老百姓纷纷为屈原鸣冤叫屈:不是说没钱搬迁屈原祠吗?可为什么有的地方能投资达几千万元修建“县衙门”?有人疾呼:屈原不能安魂,老百姓就不能安心!
  我和朋友参观了屈原祠之后,又溯江而上来到白帝城。这里是刘备当年托孤的所在,但如今的刘备一点也不孤单,他的庙宇可谓金碧辉煌、游人如织,与荒芜衰朽、门可罗雀的屈原祠形成强烈的反差。看见许多人在刘备和阿斗的塑像前拍照留念,我不禁想到:修建这些皇陵帝庙,是让人们留念什么?难道留念皇帝时代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