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2阅读
  • 0回复

南宁:魅力无限的绿色城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3-05
第11版(专页)
专栏:

  南宁:魅力无限的绿色城市
  本报记者 郑盛丰 《南宁晚报》记者 杨茗翔
  作为少数民族自治区的首府城市,南宁继4年前在我国中西部省区城市中率先摘取国家“园林城市”称号后,新近又在全国5个获得首届“中国人居环境奖”的城市中榜上有名,可喜可贺。提高城市素质,打好城市品牌,增强城市实力,是我国在新世纪的一个重大课题;大力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的文明水平和居民的文明素质,实质上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展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大事、实事和好事,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表现。
  南宁捧回了首届“中国人居环境奖”!消息传开,外地人赞叹,南宁人自豪,而熟知南宁近年发展和变化的人士则心中明白:南宁获奖实非偶然,来之不易!
  变美的城
  马年新春,南宁街头流绿,鲜花盛开,处处春意盎然。
  曾在南宁市区朝阳溪岸边住了数十年的谭玉珍老人,专程约上几位旧时老街坊重新踏访朝阳溪。虽是故地重游,但老街坊们已很难寻觅原先熟悉的“旧模样”了。朝阳溪的变迁,是南宁近年城市变化的缩影。
  贯穿市中心城区的朝阳溪,沿岸居住着30多万居民。30年前,溪中流水潺潺,鱼翔浅底,两旁住户在溪中洗衣洗菜,孩子们在水中戏水欢闹,溪中飘出的欢声笑语感染了整座城市。其后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沿岸企业不断向溪中排污,过去清澈见底的溪水日渐发黑发臭,溪中飘出的不再是欢笑,而是令人掩鼻的恶臭了。
  于是,朝阳溪有了另一种称谓:朝阳沟。
  使朝阳沟“还沟为溪、变臭为美”的,是城市建设的新意识和新举措。1992年,国务院赋予南宁享有沿海开放城市的政策后,既要加快发展又要保护环境的观念在邕江之滨的邕城涌动。地处边疆、属于少数民族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南宁市作出了一个全新的抉择:以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为突破口,加大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加快园林绿化建设步伐,通过改善城市环境和人居环境来寻求现代化发展的新途径。“九五”期间,南宁市筹资10亿元,对朝阳溪展开综合治理。经过几年努力,“臭水沟”变成了“青罗带”,6.28万平方米的新建绿地使朝阳溪成为一条贯穿市中心区的“绿色走廊”。
  与朝阳溪同步变化的是整个南宁城。这些年,南宁市共投入城市建设资金115.76亿元,完成建设项目524项。去年和今年,南宁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累计达100亿元。这对于去年财政收入只有30多亿元的南宁来说,绝非小数字!南宁因此变大了:城市建成区面积从“九五”初的81.4平方公里增加到现在的110.2平方公里;南宁变美了: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大道直贯东西南北。曾经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南宁,“换了人间”。
  醉人的绿
  “草经冬而不枯,花非春仍常放”的南宁素有“半城绿树半城楼”的美誉,即使是在隆冬时节,街头巷尾仍流绿滴翠。
  南宁的绿不是天生的绿,而是南宁人用汗水一天天、一年年、一棵棵、一片片精心浇灌而来的。历史上的南宁,市民有爱绿护绿植绿的习惯。种在街道两侧那些冠大形美遮荫好的扁桃树、芒果树、木菠萝等,曾以“果树上街”一度成为南宁市的特色和景观。然而,分散而自发的行为解决不了城市绿化覆盖率低、公共绿地少的问题,到1991年,南宁人均公共绿地仅4.7平方米。
  从1994年起,南宁市加大了园林建设投入力度,植树种草,蔚成风气。南宁绿在扩大,美在延伸。1997年8月,南宁摘取了国家“园林城市”桂冠,跻身于全国12个“园林城市”之列,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之后,“全国优秀旅游城市”、“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良好范例”等称号,纷纷落户南宁。
  与“绿”有关的数字变化着。南宁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已达37.4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8.5平方米,分别比10年前提高4.47%和3.8平方米;共有林地面积36.4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
  38.38%;有各类开放式公园13座,公共
  绿地面积比10年前净增504.2公顷,增长1.5倍,实现了区区有公园,街街有绿地。此外,南宁新建成的全球最大的金花茶基因库、数量位居东南亚之首的药用植物园、品种堪称世界之最的青秀山苏铁园,都为绿城增色不少。
  在营造绿色家园的过程中,南宁市委、市政府通过“点、线、面”相结合,谱写绿色新篇章。在“点”上建成了青秀山风景区等20多处公园和游园绿地;在“线”上以“绿化、美化、彩化、香化、果化”建设街道景观,主要街道实行一街一景;在“面”上既重视对市内湖、溪、江的治理和保护,又大力采取“拆房建绿、拆违还绿、拆墙透绿、见缝插绿”等方式,增加城市的绿地、绿量和绿化品位。
  今日南宁,已初步形成“城在绿中,绿在城中,终年常绿,四季花开,山、河、湖、溪与绿树鲜花交相辉映,绿化、美化、彩化、果化与亚热带风光融为一体”的格局。
  文明的人
  绿色是南宁永恒的主基调。而绿城之绿,又与具有绿色文明和观念的人紧密相关。
  绿色的文明意识和绿色的文明观念首先体现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决策上。南宁市委、市政府在积极营造绿色家园的同时,狠抓精神文明建设,并注入了绿色的理念。从抓“三个一”入手———抓摊前“一个桶”整治环境卫生,抓街头“一个岗”整顿交通秩序,抓路上“一辆车”树立窗口形象———到向“五个进”迈进,即优质服务进网络,文明新风进社区,群众文化进广场,园林绿化进街道,环保行动进家庭。精神文明活动的内涵不断向更宽的范围拓展和延伸,市民的文明素质也不断升华。
  领导机关的率先垂范对营造绿色文明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5年前,南宁市政府将年租金收入可观的宿舍围墙铺面拆掉搞绿化,由此掀起全市拆房建绿、拆墙透绿及庭院绿化、家庭阳台绿化的“绿色风暴”。今年1月,摘取首届“中国人居环境奖”后,市政府又面向新目标,进一步高标准地增绿建绿,再掀全市军民共建南国高品质“绿城”的热潮。
  南宁多年来打造的“文明理念”,在抗御重大自然灾害中,干群同心表现出惊人的力量。就在申报中国人居环境奖的几个月前,这座城市刚刚经历了一场近百年未遇的特大洪灾。南宁人更不会忘记,在邕江大堤最危急的关头,每10米大堤就有一个居委会干部,每50米就有一个城区干部,每100米就有一个誓与大堤共存亡的处级领导干部,而在最危急的时段和堤段,人们必能看到市委市政府领导的身影。数十里长堤红旗猎猎,最耀眼的是党旗;30万抗洪大军中率先冲锋陷阵的是党员干部。跟随干部们组成抗洪铜墙铁壁的,是来自全城各业各界的市民和子弟兵。
  现在,摘取首届“中国人居环境奖”之后,南宁市各级领导干部又一次站到拼搏的前头,瞄准了一个绿色含量更高的目标:创建“中国绿城”,获取“联合国人居环境奖”,把南宁建设成为最宜居住的美丽城市。
  为此,一个总投资达55亿元的118个重点项目正在南宁的“城市建设管理年”中全面启动。
  邕城人奋,马蹄声疾。市委书记李纪恒和市长林国强坚信:明天的南宁将会更美好,也必能更美好!(附图片)
绿城南宁一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