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今年春运,铁路发送旅客创历史最高纪录,但客流却实现了峰高不显峰,流大不滞留——调控运力保畅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3-11
第3版(要闻)
专栏:

  今年春运,铁路发送旅客创历史最高纪录,但客流却实现了峰高不显峰,流大不滞留——
调控运力保畅通
  张福纯毕锋厉于
  今年春运,社会格外关注。民工流、探亲流、学生流、旅游流、商务流相互交织,中长途和短途客流相互交汇,形成汹涌澎湃的大潮,中国铁路首当其冲。
  然而,今年铁路客流却是峰高不显峰,流大不滞留,全路共发送旅客1.28亿人次,最高日发送旅客421.6万人次,均创历史最高纪录。同时运输秩序平稳,安全正点,站车服务也有很大好转,基本实现了“确保安全,抓好重点,平稳有序,良好服务”的春运目标。
  找准铁路位置坚定中长战略
  近年来,春运市场需求越来越大,铁路运输能力的增长远远赶不上旅客乘车需求的增长。因此,铁路不能“包打天下”,需要充分发挥综合运输方式的作用,进行合理分流,适应综合运输体系的协调发展。
  高等级公路不断增加,可以承担更大的客运量,铁路完全可以把一部分短途旅客转由公路运送,腾出运力,重点运送中长途旅客。于是,铁道部从运输组织到运力安排,坚定地实施中长途战略。为此,全国铁路停运大量短途列车,增开了中长途列车8523列。在节前调用
  310组车底、客车5265辆,在节后调用422组
  车底、客车7199辆全部用于跨局中长途旅客的运输。据统计,全路在整个春运期间共运送中长途直通旅客4400多万人次,创历史最高纪录。而短途旅客日均下降19万多人次,相当于近百列列车的运量。
  这不是简单的数字变化,它对调整春运客流结构,分流短距离旅客发挥了关键的作用。从运输质量上来讲,一个中长途旅客的行程,相当于十多个短途旅客的行程。铁路春运虽然减少了短途旅客的数量,却增加了运送中长途旅客的人公里数量。铁路把这些运输能力用在刀刃上,选择了中长途旅客的运输,是对综合运输体系各种运输方式合理分工,提高社会效益的一大贡献。
  把握客流规律采取应变战术
  随着经济发展和地区性差异的加大,中国铁路春运客流不平衡状态越来越明显。主要表现在节前客流大都集中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北京地区:华东和华南地区客流主要从东往西、从南向北流动;北京地区则是向四面八方辐射流动,基本上是从城市流向农村。节后客流则反之。
  面对这种高度不平衡的客流,铁路针对春运市场的实际,采取了灵活多样的应变机制和适应性战术:上自铁道部,下至路局、分局、站段,实行24小时不间断监控;以傅志寰部长为首的铁道部领导,深入春运重点地区,实行“零距离”指挥,随时调整运力安排。春运三套梯次运力方案中的列车,加上原图定列车和“适度屯车、以应急需”的备用列车,形成五种运力层次。
  第一种运力是图定的1194.5对固定列车。第二种运力是节前和节后分别增开跨局中长途临客63对和72对,主要应对正常增长客流。第三种运力是节前和节后分别增开跨局中长途临客30对和52对,主要应对高峰客流发挥冲锋陷阵作用。第四种运力是节前和节后分别开行跨局“临外临”客车18对和30对,主要应对个别地区的突发客流,重在发挥机动应变功能。第五种运力是节前和节后分别编组18组车体,每组18辆,计324辆,屯放在客流集中地区,发挥以备应急抢运功能。
  这些多种形式、多种层次、多种功能的运力,紧紧围绕客流运转,以前所未有的实用性和灵活性,应对来自四面八方的各种客流。据统计,全路在春运期间共开行临客11837列,有效地缓解了客流高峰。
  利用价格杠杆激活运输战场
  今年铁路春运通过价格杠杆对客流高度集中的部分铁路局进行分流,取得了明显的“削峰平谷”效果。一是使一部分客流提前或后移。1月25日至27日春运之前三天,上海局客流就开始上升,提前加开临客28列,客流同比增长27万人次,增幅达24.6%;广铁集团客流也在上涨,同比增长14.8万人次,增幅为
  16%。这是历年来没有过的。二是使一部分旅
  客避开客流高峰期,选择票价下浮时段出行。数字显示,在部分列车票价下浮的除夕至正月初二期间,合肥站客流比去年同期增长
  23.6%;武汉分局比去年同期增长29.2%。春节
  一过,民工源头的安徽省阜阳、合肥,湖北省的武汉,江西省的南昌,四川省的成都,重庆等地,外出直通客流急剧增长,这些票价下浮地区的客流量明显高于往年。三是使相当一部分短途客流被分流到公路。据统计,全路在春运期间短途和市郊旅客下线800多万人次,改乘汽车。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