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净化环境提倡诚信——代表、委员关注学术道德建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3-11
第8版(两会扫描)
专栏:两会视点

  净化环境提倡诚信
  ——代表、委员关注学术道德建设
  今年“两会”上,如何规范学术道德建设,成为代表、委员们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
  改革评估体系
  来自云南民族学院的王四代委员认为,学术研究要深入钻研,不能靠炒作。特别是在社会科学领域,学术创新有历史的连续性,需要长期积累。要为学术研究创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建立科学的价值标准和严格的学术考核制度。在评价一个人的研究水平时,要以质取胜,杜绝以数量代替或压制质量的倾向。
  清华大学教授沈静珠代表认为,科技界、教育界的人事考核政策过于注重“量化”,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浮躁、功利的不正常学术心态。比如,学校里提级、提职、评奖等都要看发表论文的数量,而较少看质量。这样一来,急功近利者就希望“短、平、快”地出成果。
  天津大学教授陶建华委员说,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有宽松的环境。高校教师不仅要教学生,还要找科研经费、写文章。不合理的考核指标是引发学术风气不正的一个原因。
  汕头大学教授韦云隆委员说,他陪几位海外学子应聘教授时了解到,一些高校要求这些学者平均每月必须写出3篇高水平的研究论文。短期内一个月出3篇高质量的论文或许可能,但长期下去,有些不太现实。这些学者还有没有时间去做研究的基础工作——实验、分析与计算,有没有时间去从事科学研究?
  来自西北大学的韦苇委员说,社会科学学科的评估还是沿用自然科学学科的评估体系,不能适应社会科学学科的发展,需要建立新的评估体系。
  加强立法规范
  白发满头的吴康民代表是香港培侨中学校董事会董事长。他说,有些大学或院校为结交领导干部,不惜奉送文凭;一些党政干部为拿到文凭以利升迁,弄虚作假。这些人一不上课,二不考试,三不写论文,不攻不读,却可以顺利拿到文凭。吴康民建议打击这股不正之风。
  杨乐委员提出,对年轻人要进行全面的教育和培养。陈景润研究哥德巴赫猜想时,只是个助理研究员。杨乐说,他和张广厚一起工作并做出成绩时,两人都还只是实习员。那时搞研究出成绩,既没有奖金,也不会评职称。现在不然,一些年轻人缺乏端正的学术态度,功利心太强。淡泊名利,才能出大成绩。
  南京大学校长蒋树声代表认为,净化学术环境,应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惩治、约束学术界的违规行为;二是从公民道德建设入手,在社会上广泛开展诚信道德教育。
  重庆大学自动化学院院长黄席樾代表说,刹住抄袭、剽窃等学术歪风,光靠学者自律还显得有些薄弱,必须有具体的规范做保障,让学术道德建设走上正轨。
  西南师范大学教授刘重来代表建议,将规范学术道德提到立法的高度,制定相关法律,对违反学术道德行为的界定和惩罚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让以身试法者自食恶果。
  辽宁锦州医学院院长席焕久代表认为,要制订
  法规,从根本上规范学术研究行为,净化学术界这一神圣殿堂。民革界张媛贞委员说,学术文明是国家文明素质的一个标志。现在学术领域里的一些问题显露出来,有些人把抄袭别人的科研成果当作是新形势下竞争的需要。张缓贞建议,名牌大学要联合起来,承诺不做不道德的事情;学校和科研部门应联合成立道德委员会,使被侵害者有申诉的地方。北京大学教授叶朗委员认为,不良学风危害很大。社会上出现的一些抄袭事件,有的是因为一部分学者对西方人文和社会科学缺乏正确的态度,把西方研究成果视为最高标准、绝对真理,以致在研究中照搬照抄。对西方的东西要学习和吸收,但不能忽视和抹杀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现实,一定要有自己的东西。(本报记者孟扬、韩建清、田俊荣、王科、刘霄、刘成友、郝洪、盛若蔚、宋丽云采写)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